中評社香港2月2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發表葉鵬飛的評論文章說,“同舟共濟” 與“臨渴掘井”這兩句成語出現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華的新聞裡。中國成語之妙在於由幾個字濃縮而成的概念,意涵既豐富又模糊,放在不同的語境或背景,會意外地產生多元的解讀空間。
文章摘錄如下:
這兩句成語出現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華的新聞裡。中國成語之妙在於由幾個字濃縮而成的概念,意涵既豐富又模糊,放在不同的語境或背景,會意外地產生多元的解讀空間。
“同舟共濟”是希拉里在出訪亞洲前,於紐約亞洲協會演講時用來形容中美關係。中國總理溫家寶對希拉里使用這句成語表示“非常讚賞”。他進一步解釋典出:“《孫子兵法.九地》中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溫家寶還表示,中美“同舟共濟”後還可以加一句話,叫做“攜手共進”——如同“左右手”攜手共進。
“臨渴掘井”也是希拉里說的。她在參觀中美合作的北京太陽宮熱電廠時,形容環境問題不能“臨渴掘井”,不希望中國重複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犯過的錯誤。
希拉里拋出“同舟共濟”並獲得溫家寶正面回應,一來顯示陷入經濟困境的美國不得不承認對中國的依賴——雖然這種依賴是相互的,二來說明兩國實力固然還有差距,但聲勢上已經平起平坐;溫家寶“攜手共進”的回應,則說明北京在意的是華盛頓的對等尊重。
而希拉里的北京行確實盡了作客之道,在不失立場的前提下不公開得罪主人。她在這敏感議題上小心翼翼,暴露了華盛頓的底氣已然不足。
希拉里在人權議題上的行禮如儀,從她選擇提出的場合可見一斑。從至今公開的報道,希拉里在北京的四場主要會見裡,並沒有與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甚至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戴秉國討論人權議題,只是在外長楊潔篪會見時觸及,而且還強調人權不應成為雙方在全球經濟危機、氣候變化和安全問題上合作的障礙。
中美長期的外交博弈,使得人權議題進一步複雜化,它已經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更涉及意識形態、黨派利益、外交輿論工具等層面。
最能說明中美關係變化的,莫過於希拉里在結束訪華行程前,公開呼籲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負債國,而最大的債主恰恰是中國。
“同舟共濟”只是春秋吳人及越人歷史的一段典故,吳越恩怨相關的成語還有《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臥薪嘗膽”,後者恐怕更貼近古今中外合縱連橫的國際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