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4月22日電/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對於開放兩岸金融往來,各界看法不一,但都是以對台灣好為出發點,既然如此,“金管會”有必要給一個邏輯清楚的政策說帖,讓這場決定台灣未來數十年經濟發展的開放,能獲得更多的支持。
聯合晚報“冷眼集”文章指出,受到金融風暴影響,中國大陸市場成為全球希望之所在,救經濟成為登陸冠冕堂皇的藉口,但是開放的腳步不能急切。不論從政治角度、文化背景來看,陸資都無法被視為純外資。外資的目的在賺錢,無利可圖撤資速度也會很快,但是陸資是否別有所圖,實在無法不令社會部分人有更多的聯想。
對於兩岸金融開放,各界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立委”羅淑蕾擔心實力雄厚的陸銀,以高利吸收存款,低利承做貸款,一旦台灣企業土地資產全部抵押給陸資,形同另類的被統一。“立委”廖正井也認為,陸銀資本龐大,吃掉台灣金融機構易如反掌,台灣所有金融業變成陸資銀行。
“立委”的疑惑也許過分憂心,但是也絕對不像“金管會主委”陳冲所說的“金管會”已有因應對策,或者是談判期間不宜先亮出底牌這麼簡單。怎麼開放?開放後各種狀況,“金管會”都做了沙盤推演? 如何預防外界的疑慮不會成真,“金管會”在簽MOU之前,有必要給個清楚的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