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但願民進黨和一些“深綠”人士人不要搞得太過分、走得太遠了,否則一定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屆時後悔就晚了。 |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本月26日至27日在南京召開的第三次“陳江會”已勝利結束。這次會議,已就兩岸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合作,達成三項協議,並就陸資入台問題發表了一項共同聲明。這第三次“陳江會”,是前兩次“陳江會”的繼續,也是前兩次會議所獲成果的延伸和擴大。
第一次“陳江會”是2008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並就包機、大陸人士入台觀光兩項議題達成共識;第二次“陳江會”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開的,儘管發生過抗議事件,但還是達成了包括基本實現“大三通”在內的六項協議。這第三次“陳江會”,是在前兩次會議基礎上召開的,並達成了新的三項協議和一項聲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能獲得這樣大和多的成果,實在不容易。難怪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稱贊說,雖然受到的干擾不斷,但畢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更以詩讚揚說,這正是“福臨大地報佳音,花開果碩喜民生”。
這一次新的“陳江會”的意義在哪裡?概括地說來,一是兩岸“合作雙贏”關係進一步得到深化;二是兩岸經貿合作關係正逐漸實現正常化和制度化;三是它標誌著兩岸關係已經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有媒體人士問人我:早在這“陳江會”前夕,即本月22日,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在與美國智庫視像會議中,提出了“新地理思維”的概念。這個新思維概念的內涵是:“以台灣為中心、串聯東西南北四大經濟區。”東為美國,西為中國大陸,南為東盟,北為日本。這應該怎麼看和怎麼評價?其目的又何在?
我沒有看到馬講話的原文,而根據外電和媒體的報道,我把它概括為四句話:“甩掉包袱,結束惡鬥,同拼經濟,開創未來。”主要有三個內容:
(一)希望擺脫歷史的、政治的“包袱”——“內戰和冷戰思維”以及“悲情意識”,以求結束“藍綠惡鬥”和“兩岸惡鬥”;
(二)這個“新地理思維”概念的內容,按照馬本人的說明,那是指“地理的、經濟的”,而不是“歷史的、政治的”。其用意似乎比較明顯;
(三)其在論述的台灣與“四大經濟體”(美國、大陸、日本、東盟)的關係中,著重強調“改善兩岸關係至上”,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因素,只是這個理論的配套。”
馬英九之所以要提出這個論述,很顯然是在處理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上遇到了一些難題和困擾。我估計,這個難題和困擾主要來自綠營和民進黨方面。馬英九的許多做法,包括以上談到的三次“陳江會”在內,動輒被被扣上紅帽子,什麼“親中”啦,“媚共”啦,“矮化主權”啦,“密室操作”啦,等等。當然,也不排除藍營內部有不同意見。馬英九提出和主張的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雖然對拯救困難重重的台灣經濟很有好處,但卻仍然受到少數人的強烈抨擊,至今未能列上議事日程。於是馬幹脆把問題攤在桌面上,讓大家公開討論。
鑒於台灣內部和兩岸關係的現狀,筆者也不時聯想到島內的綠營特別是民進黨的一些情況。島內多數人已經不信任他們了,因而他們在選舉上也是一敗再敗,然而為什麼他們總是不知反思和總結經驗教訓?而且越來越不理性、越來越情緒化、越來越趨向於採取激烈行動呢?其中除了“深綠”和“基本教義派”本身的作用外,我也在懷疑背後支持他們的國際反華勢力,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反華勢力。就美國來說,馬英九上台了,陳水扁下台了,有高興也有不高興的,有明裡支持而暗裡反對的。美國的對台政策似已由重點“防獨”轉向重點“防統”了。這樣,民進黨和一些“深綠”人士對於美國一些反華勢力就又有更大的利用價值了。於是這些人又受到鼓舞,勁頭又上來了。其人數雖少,但能量不小,為害至大,不可掉以輕心。
然而,筆者堅信,歷史的巨輪是絕對不可抗拒的,但願這些人不要搞得太過分、走得太遠了,否則一定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屆時後悔就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