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4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指出,昨日舉行的國台辦新聞發佈會,恰好是在馬英九就職一周年的前夕,故而其內容,除了是原已設定的有關海峽論壇及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等議題之外,也有相當部份內容與對馬英九上任一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評價,及回應馬英九日前有關“先經濟,後政治”談話並有為之“半背書”的含意。
楊毅在回顧馬英九就職一年來的兩岸政策時,特別強調了兩岸雙方都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政治互信不斷加強。這當然是充分肯定了馬英九兌現當選後即恢復兩岸協商承諾、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表現,並緊緊捕捉住了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承諾中的“不獨”,“借力使力”將之強化為“反對台獨”,似是對馬英九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實際上,馬英九的統獨觀性本質,就是堅決反對“台獨”,並也主張終極統一。不過,在參選“總統”的過程中及就職後,可能是為了選票考量及要當“全民總統”,其“反獨”的力度有所減弱,由主動的“反獨”弱化為消極的“不獨”。而且,不再提未來統一,甚至還聲言在其任內不與對岸進行統一談判,而是把統一大業留給後人完成,自己只是為後人完成統一大業創造必要的條件。即使如此,他所主張的統一,也是以“民主、自由、均富”的“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與大陸方面的“一國兩制”存在差異。
文章認為,顯然,面對台灣地區複雜的政治局勢現實,北京也明白到,統一只能作為是奮鬥終生的“最高目標”,目前階段談統一並不現實,如果強求反會催發“欲速不達”反效果。因此,目前是維持“反獨”的“最低目標”。幸而,以馬英九為首的台灣現任領導集團,基本上是反對“台獨”的。雖然各人的力度有所不同,既有立場堅決的“反獨派”,也有溫和的“不獨派”,但都統一在一個反對“台獨”的基調之上。這比在陳水扁掌權八年期間,終日把“台獨”當作是政治操弄工具,造成台海局勢緊張,惡化兩岸關係,要好得多。已屬基本滿意,但仍不足夠。因此,楊毅昨日的“兩岸雙方都反對‘台獨’”之說,既是對馬英九團隊“不獨”的肯定,也有促其“補強”為“反獨”的意涵。只有堅決“反獨”,才能進一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對於馬英九“先經濟、後政治”的提法,看來北京原則上予以肯定,但卻對馬英九要在二零一二年獲得連任後才會觸及政治議題的進程,卻有所保留,因而只能是與對其“不獨”的評價那樣予以“半背書”。為此,楊毅重溫了國台辦主任王毅今年四月下旬在南京會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時所講過的“經濟為先,循序全面發展;互信為重,逐步破解難題”,並予以逐句解讀。楊毅特別指出,“兩岸關係中還存在一些固有的矛盾和分歧,以及政治、軍事等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有可能會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瓶頸,甚至阻礙兩岸關係的發展。所以對這些問題也不能回避”。
實際上,在海峽兩會會談深入進行之後,所商談的事務性議題,也就必然會碰觸到政治性質的問題。在過去就有過這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比如,有關漁船紛爭議題的談判,就卡死在所謂“司法管轄權”的問題上。其實,已經成功簽署協議並已順利執行的兩岸航運等方面的協議,原本都已碰觸到“司法管轄權”、“海峽中線”等問題,但都是以“模糊化”的方式,略過不提。然而,略過不提並不等於不存在,今後總是會遇到的,而且還將會相當突出、尖銳。不過,對兩岸航運等議題來說,尚算是小問題。在未來談判、簽署兩岸合作勘探及開採海上石油協議時,有關“海峽中線”及所衍生的“司法管轄權”問題,就避無可避了。如果解決不好,就如楊毅所說,有可能會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瓶頸,甚至阻礙兩岸關係的發展。
更何況,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等議題,本身就是政治議題。即使是屬於事務性議題的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的議題,也含有政治性質,尤其是其中的警察聯絡官互駐。而從馬英九過去的一些言論看,這些議題的談判,是越早越好,不必等到他在爭取連任成功之後,亦即最好是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就進行。既然如此,所謂“先經濟,後政治”的表述,尤其是待到第二個任期才碰觸政治議題的說法,就顯得並不實事求是。
文章指出,由此,楊毅對“經濟為先,循序全面發展;互信為主,逐步破解難題”的解讀,尤其是對“循序全面發展”、“逐步破解難題”的解讀,就比有點機械化的“先經濟,後政治”,顯得較為辯證及有機靈活。也就是說,在經濟中有政治,在政治中有經濟,靈活掌握,相機推動,有機操作,不必拘泥於孰先孰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