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經濟部長”尹啟銘(左)早前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時,曾與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就ECFA交換意見。 |
中評社台北8月2日電/聯合報今天的社論說,在外界殷殷期盼、聲聲催促之下,“經濟部”終於提出ECFA的研究報告。
先前,府院雖然一再鼓吹台灣簽署ECFA的形勢必要性與策略重要性,但由於其內涵不明,致使贊成與反對的聲音少有交集。大家原本期待是否“經濟部”研究報告出爐之後,民間學者與輿論的共識會提高一些;但由這一兩天的情勢來看,台灣社會的二分與切割似乎相當僵硬,正反雙方之間難有交集。在可見的未來,類似ECFA議題的對峙情勢恐怕還要持續一陣子。
社論說,拋開“經濟部”日前公布的ECFA研究結果不談,在概念上,可將台灣簽署ECFA的利弊分為“量”與“質”兩個面向來看。就“量”的面向而言,台灣想要推估在東協加三成形之後,如果不加入這個區域結盟,會對台灣產生什麼樣的損害;而如果台灣靠ECFA的早期收穫條款享受了東協加三大部份的免關稅項目,又對台灣會產生多少好處。整體而言,“經濟部”指出兩岸開放商品貿易自由化,可使台灣的GDP上升約一.六%至一.七%,幅度相當的大。如果再加計服務業與投資的影響,GDP上升的比例尚不止於此。
就“質”的面向而言,兩岸在技術上下游互補(橋接)以及建構嶄新商品價值鏈方面,也存在不少好處。如所周知,台灣在若干產業的技術與管理上目前確實居於領先,而中國大陸在生產與市場規模上則是規模雄厚。兩岸經貿關係若能透過ECFA的簽署而多所合作,將有利於台灣開拓、發展其產業優勢。整體而言,台灣必須要盡量加入東亞與世界的區域貿易組織,才可能掌握世界經濟趨勢與脈動。正如大前研一所說,台灣現在若還在圈外蹉跎逍遙,那麼未來數年就只有“靠邊站”的份。
社論說,台灣面對的經貿局勢,不只我們如此分析,克魯曼、大前研一、各大銀行的經濟分析師、“經濟部”的ECFA研究團隊,莫不先後都得出大同小異的結論。恐怕全世界唯一持反向推論的,主要就只是民進黨所代表的綠色論述。基本上,這些反對意見者所持立論是“台灣民族主義”式的,而不是理性分析的。例如,有些親綠學者主張台灣若要和中國簽FTA,中國必須先除去目前它不准其他國家和台灣簽FTA的政策。民族主義論者喜歡提這一類自我感覺良好、一廂情願的主張,但卻不願面對“做不做得到”的客觀事實。然而,回到ECFA議題來看:如果要開出不可能做到的條件做為簽署ECFA的前提,那結果當然就是什麼都不簽、原地踏步。至於台灣究竟還能原地踏步多久,那是真正關心台灣前途者無法迴避的問題,卻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所不敢回答的問題。
廿一世紀是個知識經濟的世紀,殆無疑義。當知識在生產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時,“強者日強、弱者日弱”的趨勢就在所難免。有些人以為知識經濟靠的是研發能量、是台灣的ICT技術實力,但專業文獻卻非如此記述。許多學者都指出,知識發明與孕育的關鍵,還是市場的回饋力與資本勞動的土壤孕育。台灣如果自外於東協等區域貿易組織,且坐視韓、新與歐美及東亞諸國不斷擴大其FTA簽署,則不消五年,台灣的經貿競爭力將會流失殆盡。失去了市場、資本、與勞力的回饋,即使我們口中宣揚“知識經濟推動方案”、筆下撰寫產業升級、心裡掛念著種種藍海策略,都還是無法扭轉台灣經濟衰退的命運。口號與實務之距離,於此可見一斑。
社論說,也許民進黨及其周邊學者所真正擔心的是:兩岸經貿更密切往來之後,會使雙方的相互倚賴度增加,不利於其“法理台獨”之實踐,但這無非又回到了狹義“台灣民族主義”的觀念。其實,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對於台灣的民主制度都比民進黨還有信心,任何執政者的任務,就是要維護這塊土地上人民生活的安樂富足,讓他們永遠有實力做關於“國家”走向的選擇。其實,兩岸簽署ECFA,正是為了讓台灣持續保有這個“決定自己未來”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