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18日電/中央網路報發表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彭思遠文章,分析美國財經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壹、前言
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倒閉,同一天,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市場堅信“大到不能倒”的論點瞬間解體,民眾峰湧而至的“金融商品”贖回潮,及銀行間的惜貸情事,令當時美元流動性幾近停滯,一時間這源於2007年來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開始橫掃全球金融市場,美股於未來半年內崩跌超過40%,而全球股市無一倖免,跌幅逾4、5成者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在市場極度的恐慌之下,避險資金大量買入美國公債,資金湧入美國之下,美元反轉自2002年以來長跌之勢,以六種主要貨幣組成的美元指數,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升值逾11%,美元兌歐元升值11%,兌日圓升值12%。
在國際金融市場失序演出之下,經濟成長亦受嚴重衝擊,位於震央的美、歐、日等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均跌入二次大戰或有統計資料以來之最大衰退,此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10月出爐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預計2009年全球產出將較去年同期下滑1.1%,世界銀行在6月展望報告中亦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將會衰退2.9%,為世銀1960年開始計算全球GDP資料以來,首次出現全球GDP負成長,除突顯此次金融海嘯對於實體經濟的嚴重衝擊。
不過今年3月來,金融市場氣氛急轉直下,道瓊工業指數由2007年的14164高點,跌至3月5日的6594後,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的,隨之而來的是“絕地大反攻”,半年間逾50%的急漲,道瓊指數已重回萬點之上;美元亦反轉強勢,加上近來國際間對於“儲備貨幣地位”爭議,美元已快速逼近去年創下之歷史低點。
金融市場的波動,向來反應市場對於未來預期的綜合結果,同時也是經濟的領先指標,然近期美股、美元走勢有何意義?美國財經政策是否因此轉向,將為本文討論重點。
貮、“道瓊上萬點”並非“經濟回歸成長正軌”
道瓊工業指數站上萬點,這表示,(1)未來經濟成長一帆風順?(2)企業獲利改善?(3)僅是資金行情?(4)不過是媒體大作文章的題材罷了?
首先,市場普偏認為,股價指數與GDP成長率關係密切,比較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年增率及GDP年增率之走勢,確實股價指數年增率之轉折約有領先經濟成長率1~2個季度;此次亦然,2007年5月道瓊指數年增率出現高點,隨後美國GDP年增率第三季觸波段高點,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測定景氣於2007第四季開始衰退,股價領先經濟一季反轉;而今年2月間道瓊指數年增率跌至低點,美國GDP年增率最差紀錄亦隨之於第二季產生(股價領先約一季),顯示股價指數對於未來1~2個季度的經濟確實有指引效果。
不過由2000年科技泡沫經驗來看,道瓊工業指數年增率於2001年底就開始大漲,經濟成長率隨之好轉,不過景氣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平均僅有約1.5%,低於美國長期平均的3%),使得股市多頭僅維持半年,隨後又於2002年中後又開始下跌;事實上,股市乃是綜合市場預期之結果,超漲超跌是兵家常事,因此,此波股市大漲只能支撐經濟已走出“最壞時期”的看法,並未指出景氣將步入順利成長之路。
其次,美國第三季企業獲利大幅改善,逾7成之企業獲利高於市場分析師之預估,股市大幅反攻,也是反應企業的財報獲利,公司利潤高於預期,但利潤空間很大一部份源於成本刪減,加上減稅、舊車換現金等暫時性擴張性政策支撐,並不是真正的景氣全面反翻揚之後的銷售增加。
再者,在全世界央行大幅放寬利率救市,多次聯手大規模降息,甚者如美、日、英等國之“量化寬鬆”政策,買進長、短期公債、政府抵押貸款證券和政府機構債券,並向信貸市場注入大量資金,資金倍增之下,過多的資金追求相對有限的商品,在市場機制的帶領之下,股市追高之機率自然大增,應該也是支撐股市激情演出的因素。
且煤體報導之文章亦有再推升股價之效,本投資人對於走出衰退就有熱切的期待,配合投機客的炒作,及景氣觸底反彈的契機,市場樂觀氣氛油然而生,令股市再添上漲的動能。
綜上,前述問題之答案應當是“以上皆是”,意即“股市強勁回升,為多重因素之綜效,並非經濟已回歸正常軌道”。甫公布的美國第三季GDP亦提供相關線索,季比年率成長3.5%,為2007年來最佳表現,但細看各項貢獻,汽車銷售及房市投資為主要支撐,乃受惠於“舊車換現金”、“首次購屋者稅額抵免”等獎利措施,一旦政策力道消退,加上就業市場仍然疲弱,要如何點燃美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復甦之火,令經濟回歸穩建自我成長循環,仍為美國高層當下必須好好思考之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