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預留私院土地 還需‘錢隨人走’”的社評說,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撥出四幅土地,預留作開設私家醫院之用,四幅土地分別位於香港仔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今起至明年三月底接受申辦意向書的提交。
社評指出,這一宣布,對本港私營醫療以至整體醫療未來發展都是重要的,當然更關係到全體市民健康、安全以及福祉。
社評稱,預留土地供私營醫院發展,近因是政府已決定將醫療產業列為本港六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但從更長遠的背景來說,提供土地開設私營醫院,實源於本港長期以來公私營醫療的嚴重失衡。
目前,公營醫療服務“包辦”了九成市民的診症和住院需求,私營醫療只佔一成不到的市場份額。在此比例下,公營醫療與保安、教育“鼎足而三”成為特區政府最大筆的公共開支,而且“尾大不掉”,隨著未來三十年本港人口漸趨老化,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加上近年防疫控疫工作的巨大支出,公營醫療更有不勝負荷之感。
在此情形下,發展私營醫療確是減輕公營醫療負擔的重要出路,預留土地措施即於此背景下出台,目的是鼓勵私人業界及團體提出申請,開設私營醫院,配合打造醫療產業和公私營醫療合作的發展方向。
有關措施出台後,私營醫療業界反應如何,尚待觀察,但未來新建醫院在整體醫療服務中的地位和角色,卻有先予明確的必要。對此,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昨日在立法會發言時指出,希望新建醫院能夠提供更多價錢相宜的私營服務給市民選擇,尤其是中產人士,未來在批地時會訂定一些附帶條件,包括收費的透明度等。
社評認為,這一方向,應該說是正確和可行的,未來新建私營醫院應該以中產階層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彌補現有公私醫療供求失衡和“兩極化”的缺陷和不足。眼前,公營醫療絕對是“賣大包”,一百元一日“全包宴”,如此又焉會不門限為穿?但另一頭的私營醫院,收費往往令人咋舌,如“何先生”般盛傳近百萬元一日的醫療費用又有幾人能負擔?因此,如果能夠出現一種中產私營醫院,即既不必如公營醫院般看病要排大隊、一些手術排期要輪候一年半載,但又不至於如目下一些貴族式私院的“劏人”收費,服務和收費都“中間落墨”,相信一定會受到中產階層人士的歡迎。
社評又說,事實是,港人社會近年已越來越懂得健康的重要,廣大中產人士亦願意為得到較高質素的醫療服務而作出一定的承擔。但問題在於,如果要推行此種“中產醫療”,除了土地外,在醫療融資方面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才能有效配合。
社評表示,有關醫療融資包括是否實行強制性購買醫療保險或設立如“強積金”般的“強醫金”,每位合資格市民都有一個醫療儲蓄戶口,現階段都還在諮詢階段,而社會上的意見亦相當分歧。但無論如何,未來醫療如果要打造成一項產業、要實施公私營醫療的互動合作,融資改革是關鍵,而核心或大前提應該是“錢隨人走”,如果市民能有自己的醫療儲備金再加上政府的補助,又有更多的私營醫院可供選擇,相信整個公私營醫療可以朝向合理高效分工的方向發展,醫療產業或香港成為區內醫療中心的目標也不難達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