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冠琴的綉花鞋技藝自太姥姥開始傳承四代
|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京城“非遺”傳承故事:極品綉花鞋三寸金蓮傳承秘聞。
■第一代:自綉嫁妝博得滿堂彩
■第二代:體弱多病 結婚三年守空房
■第三代:精致綉工迷倒6歲女兒
■第四代:學藝四年記憶終生
姑娘們七夕來比巧,比不過齊家二妮好;
她模樣俊腳又小,心又靈手又巧;
飛針走線綉工精,兩把剪子對著絞;
綉龍龍能騰,綉鳥鳥會叫;
描龍刺鳳就數她,綉鞋綉枕綉大襖;
誰家娶她做媳婦,燒了高香進了寶。
這是清朝同治年間流行在山東昌濰地區(今昌邑、濰坊一帶)的一首民謠,說的是當地首富齊家的二小姐二妮,因為心靈手巧,貌美腳小,綉工又極其精致,成為十里八鄉眾人交口稱讚的人物,也是年輕後生們做夢都想娶進門的媳婦。
給記者說起這首民謠的是齊二妮的重外孫女,今年71歲的老人王冠琴女士。念及先祖的風光和榮耀,老人至今都覺得倍感驕傲。也許是繼承了祖上的優秀基因,也許是天生的心靈手巧,如今的王冠琴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綉花鞋技藝的傳承人。而在此前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因為家庭責任和工作重擔她幾乎從未動過綉工,僅憑十歲之前打下的童子功基礎,於1994年退休之際重新拿起綉花針。這一拿起就再未放下,心心念念的綉花鞋成為她生活的全部,也將這位老人在年逾古稀之時帶入一個全新的民族文化領域。十六年來王冠琴專攻宮廷綉花鞋,根據詩詞、古籍和文獻複原了歷史上早已失傳的眾多綉花鞋經典造型,並將其整理成文化體系,通過綉花鞋展現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審美取向。
太姥姥劉齊氏
■七夕比巧年年頭彩
王冠琴的太姥姥劉齊氏(1855年——1928年)生於清朝同治年間。齊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不僅在縣城裡開有藥鋪、染坊等鋪面生意,在鄉下還擁有大量良田,按現在的標準,屬於山東昌濰地區典型的大地主和資本工商業代表。
王冠琴從小聽姥姥講,太姥姥家是個大家族,不僅經濟上豐厚殷實,還頗注重子女教育,家中開有私塾,族中子弟無論男女都可來此讀書。而太姥姥從小在私塾裡念書,是位知書達理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