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4日電/中國勞動成本增加,對其他開發中國家創造絕佳機會,製造商正在全球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
經濟日報引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東南亞國家為吸收大量自中國流出的工作,計劃在2015年之前成立共同市場及生產平台。
不過,中國的加薪潮已對部分新興國家國家造成影響,近來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國都傳出工人罷工抗議、要求加薪。這意味著,其他新興市場若想與中國競爭,不只得壓低工資,還得改善基礎設施及其他經濟問題,才可能成為中國的替代選項。
瑞士信貸近日的調查顯示,僅五分之一的歐、美大型企業認為,把供貨來源由中國轉至其他國家是容易的事,且有高達九成的歐美大企業認為,轉移陣地的代價高昂,可見中國仍在供應商網絡和運輸基礎設施上具優勢。
隨著中國勞動成本愈來愈貴,經濟學家相信,投資資金勢必會流到其他國家,促使其他開發中國家加緊改善供應鏈及製造業基礎設施。
香港滙豐資深亞洲經濟學家紐曼指出,投資人受廉價勞力吸引,在過去15年持續湧入中國,現在中國朝價值鏈高端移動,“給了其他國家進入價值鏈低端的空間”。
以擁有近6億人口的東南亞來說,在中國崛起之前,此區曾是全球投資人的寵兒,但越南勞工去年每月平均工資僅136美元,印尼也僅129美元,都遠低於中國的413美元。
然而,東南亞仍有許多嚴峻挑戰待克服,包括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貪污問題等。
此外,此區勞動成本的攀升速度可能比預期快,因為當地勞工會愈來愈清楚中國勞工的待遇、要求跟進加薪。
東南亞國家中沒有一個能自行吸收大量自中國外移的工作,也促使東南亞各國領袖攜手合作,要在2015年前成立共同市場和生產平台,讓技術工人能更自由移動,並簡化海關程序。
香港利豐集團總裁樂裕民說:“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定價向中國看齊。”
儘管如此,該公司還是把部分業務移往印尼和越南等地,以減輕中國工資上漲的衝擊。
許多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尼等,雖然工資比中國便宜,但都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因此無法支持支持規模較大的製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