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5日載文《中國難舍難分的“外資情結”》,文章說,最近,針對外界對於中國市場投資環境的質疑,中國商務部給予積極回應。先是在7月19日召開了“創造更加公平開放的投資環境”的專題新聞發布會,在次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又表示:“中國的投資環境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並會進一步的完善,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得益於改革開放,所以沒有回頭路可走,更會進一步地走向開放。”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跡的確得益於改革開放。具體地說,第一個十年主要靠改革,第二個十年改革和開放並重,第三個十年主要靠開放。某種程度上,改革正逐漸讓步於開放,改革有所停滯甚至回頭,但是開放卻又走得太快了,最突出的表現是依靠FDI(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出口帶來的國際收支失衡。外部失衡的另一面是內部失衡──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失衡以及收入分配失衡,而且,還帶來了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外匯儲備增加過快等諸多壓力。
但從中國商務部的表態來看,中國依然對於“外資情結”或者“開放情結”難舍難分,他們只看到開放可以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不錯的國際口碑,但卻忽略了內外失衡下這種拔苗助長式的增長只是在飲鴆止渴。一面是“招商引資式”經濟增長一面是國民福利下降的故事也許又將在中西部地區上演。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開放要勇於回頭,而改革要躑躅向前。
雖然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在10%左右,但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大起大落的,在1981年和1990年的經濟波穀期,GDP增速也曾分別達到過5.2%和3.8%的低點。但是,在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波動的幅度明顯降低,除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能夠基本穩定地保持高速增長(雖然伴隨著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都是拜開放所賜:一方面,依賴FDI發展出口;另一方面,這一期間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興起以及中國加入WTO也推波助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