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關係如果不能持續發展,才是國民黨真正的隱憂。 |
中評社╱題:國民黨的方向與國家統一的理想,作者:朱磊(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台灣經濟研究室主任、博士
‧國民黨當局提出的“七項核心利益”主張,顯示其大陸政策趨於忽視兩岸和平利益,偏離求同存異原則。如果“和平”與“發展”不是台灣的核心利益,何來台灣當局所提的“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的目標?
‧所謂“不統不獨不武”其實就是維持現狀,可民眾是不會滿足於維持現狀的。因為現狀未必是個穩定狀態,畢竟兩岸只隔數百公里,台灣對岸有十幾億人不能容忍國家分裂。國民黨說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那是不是說國民黨不能為人民提供方向?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兩岸需要培育和保護三項促進兩岸關係走向統一的條件:共同利益、穩定合作和相互認同。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必須要以共同的方向為前提和基礎,沒有共同方向的和平發展既不長久,也不穩定。
台灣當局近來提出立場強硬的“七項核心利益”主張,這一方面是中美關係戰略角力背景下的產物,另一方面是國民黨對“五都選舉”總得票率敗於民進黨的反思結果。由於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得票率失利另有其因,其調整大陸政策趨於保守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國民黨目前真正的隱憂是在兩岸問題上缺乏明確的方向和遠大的理想,難以激發選民的熱情和希望。本文提出國家統一的三種思路和兩種方式,認為兩岸應以務實前瞻、開拓創新的態度面對國家統一問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培養和增進三項促進兩岸關係走向統一的條件:共同利益、穩定合作和相互認同。
台灣當局提出七項核心利益大陸政策更趨保守
“五都選舉”後,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12月6日“兩岸互動與東亞權力關係研討會”上首度闡述台灣當局大陸政策七大目標:一是“民主”,這“是台灣首要的核心利益,民主更是面對兩岸關係的基本前提”;二是“主權”,“台灣人民享有主權國家國民應享有的一切權利與義務”;三是“安全”,“認為中國大陸應該主動撤除對台的武力部署”;四是“對前途的選擇權”,“台灣未來的前途應該由2300萬人民做出民主、自由的選擇”;五是“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六是“不被歧視的權利”,“有權享有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包括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權利,以及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商簽經濟協議的權利”;七是“弱勢者的生存權利”,“承諾台灣傳統產業、農業、勞工,有受保護、不被犧牲的權利”。
國民黨當局提出的“七項核心利益”主張,顯示其大陸政策趨於忽視兩岸和平利益,偏離求同存異原則。“核心利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必須堅守、不可犧牲的利益,是各種利益中的重中之重。縱觀這“七項核心利益”林林總總竟只有種種所謂“前提”與“權利”,完全沒有“和平”與“發展”的位置。如果“和平”與“發展”不是台灣的核心利益,何來台灣當局所提的“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的目標?如果只是一味強調所謂“民主”與“主權”、不談“和平”與“發展”、刻意回避國家統一方向,是否算是與大陸“求同存異”?
台灣領導人在2008、2009及2010年均提出過處理兩岸關係的十六字方針,分別是:“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每次均強調要“擱置爭議”或“求同存異”。兩岸主張何謂“同”?何謂“異”?大陸領導人在2008年底的“六點意見”講話中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我們應該把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和平、發展、團結、和諧、昌盛均是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七項核心利益”卻避而不談,客觀上已偏離了“求同存異”的原則。
正確解讀“五都選舉”結果國民黨並非敗在“親中”
國民黨當局大陸政策趨於保守既是近期中美關係戰略角力背景下的產物,也是國民黨對“五都選舉”總得票率敗於民進黨的反思結果。台灣《聯合報》以“馬英九回防2012擺脫親中形象”為題分析:國民黨在“五都選舉”中選票上大失血,主要原因之一是ECFA雖然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但兩岸關係歸根究底關鍵在政治,馬當局必須把任期後半的兩岸關係重新引到政治,以“硬的一手”力求在2012“大選”前不能失分。這種思考實質是將兩岸關係的顯著改善視為開拓選票的消極因素。事實恰好相反。兩岸關係如果不能持續發展,才是國民黨真正的隱憂。
筆者曾在“五都選舉”前提出“選後國民黨將在兩岸政治議題上更趨保守”的判斷,理由如下:由於“五都選舉”是島內的“地方選舉”,無涉台灣當局層級的路線方針,民眾更關心候選人的地方治理能力,且民進黨刻意採取淡化爭論主導議題的策略,以“粉紅色包裝”避免激發藍營投票率,導致此次“五都選舉”具有“兩黨政策交鋒不激烈、政策主軸不明顯、缺少主導議題、主打個人魅力”的特點,以前經常成為選前政策辯論焦點的統獨、兩岸、經濟、黑金等議題均未成為此次選戰的主導議題。這種特點可能造成的影響是:“五都選舉”並未真正形成主導議題的藍綠對決,馬英九在兩岸和經濟方面的政績優勢發揮不出來,民進黨則可能因蔡英文路線得以向理性務實轉型,改變選民對民進黨的街頭印象,因此從得票率看民進黨極可能獲勝。但即使民進黨獲勝,也不能充分反映島內民意對馬當局兩岸政策的認同度,選舉結果並不代表2012“大選”的走勢。不過對馬當局政治層面的大陸政策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主要是因國民黨氣勢受挫後對民進黨的對立主張更加忌憚,從而兩岸政治議題更趨保守。
當前形勢的發展與筆者的上述判斷如出一轍。五都選舉結果,國、民兩黨得票率分別為44.5%和49.9%,若加上去年17個縣市長選舉的總得票,國、民兩黨在台灣的總得票率分別為45.8%和48.2%,民進黨在島內的民眾支持度首次超過國民黨。國民黨在此嚴重警訊下果然轉趨保守,提出對大陸立場強硬的“七項核心利益”主張。可這並未切中要害。長期來看,國民黨的問題不在“親中”,而是缺乏理想和方向,這是其未來發展的潛在軟肋。
贏得選舉一定要創造夢想,感動選民。選民最想要什麼?希望和信心。希望是讓選民相信未來會更好,信心是讓選民相信夢想可以變為現實。人心思變是選舉社會的常態,僅僅依靠維持現狀是很難贏得民心的。國民黨的問題恰恰在於缺乏遠大的政治理想,只會強調盡力維持現狀,因此長期來看難以吸引選民。國民黨偏重增長和均富的經濟目標,但對一個人均GDP已在2萬美元左右、中產階層人數眾多的社會來說,僅強調經濟目標是不夠的。選民不但追求富裕,還追求尊嚴。可是,由於民進黨的長期歪曲宣傳,島內不少人心中形成“尊嚴=獨立”的錯誤認知。當民進黨開始提出“台獨”目標時,不少早期受國民黨壓迫的島內民眾雖有認同,但同時又擔心會引發台海戰爭,因此並未支持。但當民進黨在蔡英文的帶領下成功轉型為“理性台獨”後,其政策主張成為暫時維持現狀、未來仍要獨立,隱含著為選民提供一種不引發戰爭的前提下獲取所謂“尊嚴”的選擇,民眾就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想法。相對而言,國民黨則沒有類似的理想,使選民看不到改變的希望。所謂“不統不獨不武”其實就是維持現狀,可民眾是不會滿足於維持現狀的。因為現狀未必是個穩定狀態,畢竟兩岸只隔數百公里,台灣對岸有十幾億人不能容忍國家分裂。國民黨說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那是不是說國民黨不能為人民提供方向?
國民黨雖認識到兩岸關係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但卻因島內的選舉政治而缺乏或有意忽略長遠規劃。台灣1991年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曾是國民黨當局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該原則先是被李登輝破壞,導致國民黨內目標混亂,而後隨著在島內選舉中多次被民進黨擊敗,國民黨信心逐漸缺失,對既有的理想與信念發生了動搖,開始向民進黨的論述靠近。很難想像一個缺乏理想和責任的政黨能對選民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也很難想像一個定位不清、政治立場隨反對黨亦步亦趨的政黨能獲得選民的長久信賴。
國民黨擺脫隱患、長治久安的根本,是要做一個引領風潮、敢於擔當的執政黨,明確自身的理想和定位,擺脫所謂“外來政黨”的“原罪論”的束縛,引導部分民眾從“尊嚴=獨立”的錯誤認知中擺脫出來,明確提出“尊嚴=統一”、“統一=安全”的新論述,徹底推翻“統一=矮化”的奇談怪論,讓追求統一的主張光明正大地在島內宣揚。國民黨將堅持國家統一作為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既不違背自己的建黨理念和發展傳統,又能為台灣人民提供一個現實可行的美好理想,給人民以凝聚團結和共同奮鬥的動力,這才是吸引選票、長遠發展的根本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