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對美國動輒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爭議帶入多邊機制解決深感憤怒,美中戰略對峙趨於激烈。
|
中評社台北1月3日電/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賦予2011年宏觀經濟指導性基本綱領為“積極穩健、審慎靈活”,中國經濟政策將回歸穩健路線。結束充滿摩擦與紛爭的2010年,中國外交也會重歸穩健嗎?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回顧過去一年,北京固然積極參與了挽救世界財政的G-20峰會和在華府舉行的首屆國際核子安全峰會,但人民幣匯率爭議和巨額貿易逆差讓美中關係砲聲隆隆。7月間,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河內東盟會議中宣稱,美國關注北京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南海爭議,希望透過國際多邊方式保證南海航道暢通。北京對美國動輒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爭議帶入多邊機制解決深感憤怒,美中戰略對峙趨於激烈。
9月在敏感的釣魚台海域發生撞船事件,中日關係雪上加霜。作為日本的主要盟國,美國堅定站上中國的對立面;接著朝鮮擊沉韓國軍艦與延坪島砲擊事件引發的朝鮮半島危機,美國無視中國反對,派遣航母到中國門前與韓國舉行聯合軍演。
不過,2010歲末年終,就在東亞區域安全情勢危機四伏,緊張態勢令人焦躁不安之際,突然傳出一些正面發展的訊息。首先,美國白宮搶先宣布今年1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抵華府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奧巴馬總統將以隆重國宴接待。白宮在聲明中說,奧巴馬希望與中國繼續建立一種“旨在鞏固雙方利益、解決共同關心問題的伙伴關係”。
日本媒體也透露:民主黨籍首相菅直人可望在今春訪問中國。新聞指出,菅直人此次訪華目的當然是試圖修復懸宕的中日關係。跡象顯示,北京領導層也不排除藉此次會面將兩國自撞船以來僵持的緊張關係稍做緩和。
朝鮮半島方面,朝鮮官方報章在例行的元旦聯合社論中,呼籲盡早結束朝鮮半島緊張對峙狀態。韓國總統李明博也在元旦講話中說,希望通過六方會談框架解決半島的核危機,看來六方會談有望重啟。東亞情勢由緊張對峙轉趨和緩之際,是冷靜回顧、鑑往知來的好時機。
過去一年,中國對外關係紛擾不斷,其實與大陸經濟崛起後,引發的“恐中症”有關。
中國周邊國家在對中關係受挫時,往往尋求美國撐腰,美國自認為仍居全球超強地位,有責任維繫對盟國的承諾,因而往往在外交和安全作為明確回應相關國家的需求。去年東亞發生了一連串衝突與紛爭,反而促使美國調整亞洲戰略,奧巴馬總統更放棄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加強和日本、印度、韓國及東盟的關係,以增加對中國的戰略牽制。
平心而論,中美近年來在應對非傳統威脅(氣候、金融、反恐…….)方面,已經開始有了合作。但這兩個制度相異的國家間,目前和未來肯定都還將繼續存在很多爭端。從美國政府來看,把握中美關係最難的挑戰是:如何理解中國崛起的必然,並找到一個雙方合作與對抗的平衡點。就中國政府言,如何不對美國在亞洲存在的事實進行挑戰,也是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
除重建與美國相處之到外,中國也要證明有能力與鄰近周邊大國共同塑造世界的能力與誠意。與印度改善關係很重要,中印兩國過去因“瑜亮情結”,一直未能妥善解決彼此間的分歧與糾紛,迫使印度採取了強硬的對華政策,並且和華府走得更近,月前溫家寶總理隆重訪問新德里,應是這種體會下的決定,希望有所修補。
讓許多國家領導人頭疼的維基解密,最近曝光了一段希拉里國務卿去年三月和當時澳洲總理陸克文關於對華政策的談話,希拉里曾諮詢陸克文“如何對借給你錢的銀行家強硬些?”希拉里指的是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這件事,陸克文的建議是,必要時,要有不惜一戰的準備。美國與中國摩擦不斷,其實不僅只是美中關係的問題,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國與世界相互的關係也面臨必須全盤調整的壓力。
新的年代,新的國際格局仍在形成中,各種力量共存與適應將是一門重要的國家藝術。這一問題處理得好,將有利於世界平穩前行;不然,就可能出現動盪。這是世界的課題,也是希望和平崛起的中國面臨的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