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根本的議題是民進黨對“中國”的心態。 |
中評社台北4月16日電/台灣旺報16日社評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政見辯論會已經展開,黨內外觀察角度完全不同,黨外焦點毫無疑問放在3位候選人的兩岸政策,而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核心,在於如何處理“一中原則”問題。迄今為止,除了許信良提出在台灣內部採用謝長廷的“憲法共識”即“憲法一中”、兩岸採用“歐盟一中”處理“一中原則”問題,蔡英文和蘇貞昌則避而不談。
社評說,坦白說民進黨面對自己教育出來的群眾,要回到“一中原則”還真有其困難,此一困難,包括了3個“坎”:即“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首先,對“中華民國”,要處理的是台灣“正名”問題。原本民進黨的“台獨”訴求,是要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人自己的“國家”,但此一理想並不現實。台灣落實民主化後,民進黨精英很快對“台獨”議題採取“名實分裂”策略。民進黨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正是將“台獨”的“名”、“實”分開處理,在名義上接受“中華民國”。“前途決議文”說:“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又說“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因而有‘中華民國’是台灣”之說,暫時麻醉需要台獨的群眾。
其次,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議題上,民進黨定位兩岸關係是敵意關係,兩岸接觸是外交或準外交事務。民進黨在“前途決議文”中說:台灣與北京之間自各主權獨立“互不隸屬”。2007年民進黨《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台灣的“五大威脅”,標誌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看法。“正常文”指中國對台灣全面的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和政治攻勢,以“一個中國原則”和《反分裂國家法》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危及台灣的“國家主權”與安全,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
社評說,民進黨長期視“北京”為威脅,在本質上反對兩岸交往,任何往來都是賣台、通敵。長期以來這種“大陸觀”深入民進黨及其群眾人心,造成部分民眾從意識形態上反對執政黨當前一切開放兩岸關係的政策。在此氛圍下,蔡、蘇說不反對ECFA,恐怕不是台灣民眾和北京當局相不相信的問題,而是在民進黨政治邏輯上通不通的問題。
蔡、蘇絕非不知道ECFA的簽訂與實施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所以,只能從務虛面攻擊馬英九對大陸讓得太多、太快,喪失了台灣的“主權”,讓他們的“信徒”相信,只有換他們執政才不會賣台,因為民進黨是要和國際一起去賺“中國”的錢,所以沒有安全疑慮、沒有喪失主權問題。民進黨的策略是以“政、經分裂”處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問題癥結在北京是否接受,陳水扁時代大陸不接受,未來民進黨有什麼實力讓大陸接受“政、經分裂”原則?
第三,民進黨長期以來認定台灣與中國從來是異已關係,台灣文化、社會、政治中所有中國元素都屬於“外來”性質,“中華民國”加諸台灣的教育、文化、政治、社會制度,是對本土的壓制,“壓制”阻礙了“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所以台灣必須排斥中國,透過教育促進台灣‘國家認同’”,並且“積極推動本土文化及母語,在學校課程中落實台灣化”。此即一般所謂的“去中國化”或“疏離中國”政策。台灣與中國是異己關係,民進黨當然沒有接受“九二共識”的道理。
從上述的3個“坎”來看,第一個是自身定位問題,第二個是兩岸關係問題,第三是兩岸交往問題,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落實執行“國家”的定位,兩岸敵對的關係並全面限制兩岸交往,造成兩岸及東北亞情勢高度危機。按照蔡英文與蘇貞昌在辯論會中的陳述,民進黨大陸與兩岸觀的政治邏輯並未改變,萬一民進黨重新執政,將是兩岸關係及台海的不定時炸彈,很難使各方放心。
社評說,最根本的議題是民進黨對“中國”的心態。他們對“中華民國”的關係是“名、實分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是“政、經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