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靈分析說,中國的金融市場過度實行了機構監管,完全排斥了功能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最大的弊病就是割裂了市場,各個監管當局實行不同的監管准則,這樣會埋下金融的風險。 |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在國外,無論是在金融業的發展過程中,還是處置金融風險過程當中,誰都不會挑戰中央銀行的權威,但是在中國,中央銀行的權威太不够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5月20日在2011陸家嘴論壇做上述表示。
《財經網》報道,吳曉靈指出,雖然金融監管方面中國擁有政治優勢——有國務院在統籌,很多金融問題化解看起來沒有太大問題,好象中央銀行權威性不够也沒有釀成大的問題。但是,長期這樣下去,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弊病,尤其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如果人民幣想有一席地位,中國現在的這種金融發展狀況,將根本無法適應。
吳曉靈分析說,中國金融市場所處的階段和國際上不一樣,西方金融創新發展過度導致了金融危機,而中國則存在著金融壓抑。中國的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都發展的非常不够,體現在監管體制上面,即過度實行了機構監管,完全排斥了功能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好處是可以控制一些風險,機構的風險有人負責任,但是最大的弊病就是割裂了市場,各個監管當局實行不同的監管準則,這樣會埋下金融的風險。
吳曉靈認為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不是絕對對立,應結合在一起。金融監管要處理好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關係,功能監管維護市場統一秩序,機構監管保證單個機構的審慎合規經營。
吳曉靈提出,為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更好,中央銀行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需要有以下的宏觀布局:第一,要樹立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當中的權威,這裡不是指的個人的權威,是一種職能的權威。因為歷史的原因,中國已經設立了“一行三會”,吳曉靈認為要求“三會”回到改革前中央銀行什麼都管的局面,這不現實。監管機構仍然可以實行現在的“一行三會”分管格局,但應有所改進,至於如何改進現有“一行三會”的監管格局,吳曉靈設想的理想模式是,不管監管權最後給到誰的手裡,應該是誰做同樣的業務,就應該受到同樣的監管。如果維持“一行三會”的格局,央行需要有權威地位,并且在獲得監管信息方面應該有充分的保證——現在保證的不充分。如果把系統性金融機構監管責任和維持金融穩定的責任給了央行之後,對金融市場上的異動、各個金融機構的異常表現,中央銀行有權利去現場檢查。
第二,在監管體系中,要樹立功能監管的理念,相同法律關係的金融產品,應該實行統一的監管原則,這樣才能够讓市場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三,在監管方面更應該看到監管者的責任是使業務的發展合規和審慎,發展的責任歸屬在金融機構,這裡的責任是指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