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法騷亂之異同(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5 10:05:44  


倫敦騷亂中,一幢房屋被燒毀。(網路圖片)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2005年秋天的法國。2011年夏天的英國。這是歷史的簡單重演嗎?今天,法國媒體在問為什麼“英國在燃燒”,正如英國媒體在6年前對巴黎提出同樣的問題。至少在開始階段,兩國的騷亂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之處。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分析文章稱,在這兩個案例中,暴力事件的爆發,都間接或直接與警方犯錯導致年輕人死亡有關;對騷亂爆發的社會經濟學解釋都很快壓倒了道德或宗教解釋;警方最初都被暴力和貌似自發的行動弄得措手不及,然後又都很快重整旗鼓、迅速掌控局面。
 
  但法國騷亂和英國騷亂之間的差異卻更加顯著,尤其是考慮到,當今的全球形勢與2005年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法國的騷亂主要發生在巴黎周圍的貧窮郊區、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除了發生在巴黎富麗堂皇的第七區的一起較大事件以外,騷亂者根本沒能進入富人區。畢竟,拿破侖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的城市設計師奧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為避免天生具有暴亂因子的巴黎重演革命時期的情景,建造了寬敞的林蔭道。英國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強大的警察文化讓法國成為了歐洲或許是“肌肉最發達”的民主國家,這一點也是英國不具備的。兩國騷亂者選擇的攻擊目標也不相同。在法國,學校和汽車是主要目標,原因很可能是它們代表著受阻的社會與物質流動性;在騷亂者眼中,這一流動性只是虛假的承諾。他們的憤怒表明,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性和城市生活方面,深感受到排斥。只需看看他們的名字(暗示出他們是阿拉伯裔或非洲裔)和住址(在巴黎的貧窮郊區),你就知道他們決不可能在連年輕白人都難以找到飯碗的勞動力市場中覓得工作。
 
  文章表示,在“9•11事件”發生4年之後,年輕的阿拉伯裔成為經常性身份控制的主要目標,而這種控制更多是出於精神羞辱目的,而不是出於安全目的。工作沒有著落,加上穆斯林男性對女性的傳統態度,他們也不容易找到伴侶。誰會願意嫁給他們?他們深刻感受到了城市的排斥。他們生活在離“光之城”(巴黎別稱——譯者註)如此之近的地方,卻無法到達這座城市。他們沒有汽車,地鐵也不通到他們所在的偏遠郊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