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1日電/馬英九今天在最新一期“治國週記”表示,台灣社會正持續進步,對新移民限制日益減少,保障則逐漸增加,希望人民培養出不分你我他、尊重新移民的健康態度。
中央社報道,馬英九在最新一期“治國週記”,邀請在外籍配偶發展領域已奮鬥8年的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與談。
廖元豪說,要讓所有的台灣人知道,不管你來自哪裡,其實我們很多人、大部分的人都是移民後代,只是先來後到而已;瞭解這個差別後,大家的區別感或差異感就會降低很多。
馬英九指出,法律上應該對外籍配偶有合理保障;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擔心,這樣的話,保障這麼多新移民,會不會源源不絕地來,影響大家的權利?
廖元豪認為,其實要跨國來到一個地方,不是想像中容易,因為有語言的障礙、地域的障礙、文化的障礙,如果沒有很強的誘因跟動機,是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擠過來的,所以這是第一個主觀上要克服的。
廖元豪表示,第二方面,外籍配偶會來,是台灣社會有需求。“台灣社會的需要,有人是因為愛情、有人可能經商從商的時候碰到認識、有的人甚至鄉下或者很多地方需要照顧家庭;總之,這個婚姻或各種移民能夠成功,是因為台灣社會需求。”
廖元豪說,新移民是台灣的資產,新移民也是台灣人的兄弟姐妹,就是台灣人的一環,讓台灣人的定義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樣,而且台灣人有很多地方可以跟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所以一個友善對待移民的環境,必定也是一個會友善對待自己人、充滿人權的環境,相信台灣正在往這條路上走,而且還會繼續往前。
馬英九表示,在過去這段時間,台灣逐漸地在進步,政府一方面對於新移民的限制開始減少,對於他們的保障開始增加;例如兩年前發消費券,也發給外配;又例如政府不再要求外配的財力證明,免得到台灣已經一段時間了,還要再準備新台幣40幾萬元,這完全不公平。
馬英九說,關於大陸配偶,本來需要8年才能拿到身分證,政府把它改成6年,而且一結婚,有了具體的證明就可以工作,這樣家庭的負擔就可以減輕。同時政府也鼓勵非華語的外配,到台灣之後可以教他們的孩子說母語,政府鼓勵這樣做,而且鼓勵孩子們到學校去分享他的母語,其實這是一種真正健康的國際觀。
馬英九期盼,將來台灣的人都能有這樣的國際觀,台灣在國際上會更受尊敬、會更讓人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