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嘉全的豪華農舍。 |
中評社台北10月8日電/中國時報8日發表社論說,過去,一位資深“立委”的名言是:“過去可以,現在為何不行”;蘇嘉全的豪華農舍爭議後,也許會出現另一名言:“別人都可以鑽法律漏洞,為何我不行”;只是,當競逐國家大位的人,面對外界質疑時,卻淪為硬拗強辯,政治倫理標準可以降到如此之低,對台灣社會的傷害是難以想像的。
社論說,藍營這次猛轟蘇嘉全的豪華農舍,確實碰觸到農地使用、農民收入等盤根錯節的敏感問題,但是,在法律模糊地帶,卻也是檢驗政治人物操守的良機。
回到十一年前,當時《農發條例》的立法精神是,為方便農民就近從事農業經營,開放農業用地興建農宅,但是為了避免農地被蠶食鯨吞,該法明定,農舍興建面積僅能是農地的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必須要做農業使用。簡而言之,在兼顧農民生計與農業生產的原則下,《農發條例》的精神就是要“農地農用”。
不過,就如台灣許多法律一樣,《農發條例》又開了方便之門,明定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就是農民,解釋空間相當大,形同是開放任何人都可以買賣、興建農舍;甚至在行政命令中還認定“休耕”也算是農業使用,如此一來,如果有人刻意曲解,農地也未必要農用了。
社論說,面對外界的質疑,一開始蘇嘉全姿態相當高、大搞民粹的說,“難道農舍就該破爛?”不然就是試圖轉移焦點,“馬英九是不是美國人比我的農舍重要?”本來是操守的檢驗,話鋒一轉就成為都市人在欺負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