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27日電/台灣立報今天社論指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嚴格說來並不存在,即使敗選後的檢討,依然未能正視其重要性。然而,在選舉萬歲的台灣民主實踐上,民進黨終究要面對兩岸問題。最近幾天,民進黨一些重量級領導人,如陳菊、蘇煥智、羅文嘉等都提出加強兩岸交流的意見,或建議恢復“中國事務部”,或在對岸設立“中國代表處”,或建議黨主席等重量級人物訪問大陸,不一而足。這說明民進黨內,已經有不少人醞釀改變兩岸政策。如果這些建議能夠實施,將是民進黨朝兩岸政策重大改變跨出第一步,雖然是遲來的一步。
社論指出,這一步並不容易。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使其對兩岸交流一向排斥、阻擾。即使兩岸來往無法阻擋,也設下重重關卡,儘量減少交流的影響。至於逢北京涉台人員來訪,更是經常鼓動一些支持者前往包圍示威。主張兩岸加強交流者,往往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回顧這些歷歷在目的往事,最近民進黨紛紛有人建議加強兩岸交流,不能不說是重大的突破。
不管基於怎樣的原因,民進黨這些改變的萌芽至少比較符合客觀事實;而這樣的客觀事實是台灣多數民眾共同的認識。倘若民進黨繼續漠視客觀事實,選民將擔心民進黨執政會把台灣帶到不可知的局勢而不敢托付,民進黨可能會淪為永遠的在野黨,國民黨就會長期執政。這顯然不是理想的民主實踐。因此我們樂於看到民進黨的這種主張被提出來。
但是,我們也不能期望太高。這不僅因為民進黨內部台獨基本教義派幾乎無可避免會盡力阻擾,還因為我們很難期望民進黨的交流,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可以在理性、平常心的心態下進行。在充滿對立情緒下的來往,很難客觀地認識對方;更不用說具有前瞻性、開拓性的交流。人們將看到,民進黨是在不得已的心態下進行交流。如此,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民進黨最多只能是跟在潮流後頭,而很難期望具有開展性的做法。然而,人們期望於執政黨者,在於它能發揮領導作用。在可見的未來,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不可能有這種領導作用。
社論說,1971年,國民黨政權在面對丟失聯合國席次的困局,派遣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前往日本求救。在會談後,張群說:“我已經知道無法阻止中共進入聯合國,但仍希望日本能夠幫忙維持‘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次。”張群這段話,讓日本外相啼笑皆非。日本哪有能力維繫安理會席次?“國府”當年眛於客觀事實,一廂情願,引為國際笑談。我們希望民進黨的兩岸交流不要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