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 |
中評社台北2月28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28日在台灣旺報發表文章說,郝柏村先生近日投書,希望政府正視史地課本。郝先生希望表達的是“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關係不應該被切斷,但是他卻是用“中華民國”不應該等於台灣”的方式進行批判,因而引發若干媒體的反擊。我們必須用宏觀面去了解歷史教科書,才能認清目前問題的所在。
教科書未撥亂反正
文章說,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書寫開啟於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繼續延續。馬英九執政4年以來,雖然開啟了兩岸的大交流,物質性交往頻繁,但是兩岸認同卻沒有增加,甚而有繼續撕裂的情形。
兩岸認同繼續撕裂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於馬英九政府沒有能夠積極地在教科書事情上撥亂反正,未能扭轉李扁執政所留下的獨台或台獨史觀。以及“一族兩國”的政治遺產。
歷史是死的,但是歷史教育卻是活的。教科書即是史觀認識與建構最重要的一環。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首先將本國史分成為中國史與台灣史,然後將台灣史做為國史書寫,雖然沒有說明中國史不是外國史,但是已隱含著兩岸已經為“異己關係”,因而引發了李白是“中國詩人”,是否也是“我國詩人”的爭議。馬英九上台以後,有關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部分,雖然在一些觀點上做了修正,但是並沒有做結構性的調整。教科書課綱的脈絡結構仍然是延續民進黨時期,先講台灣史、再講中國史,將台灣放在世界與東亞,而不是放在以往為本國史,現在稱之為中國史的脈絡中來講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