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23日電/台灣工商時報23日發表社論說,“行政院”核定實施第三波陸資對台投資的政策,總計開放了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公共工程建設等161項產業。累計前兩次公布的開放措施,製造業對大陸資金開放的比例已經高達97%;服務業新開放23項、累計開放161項,開放比率也超過51%;另外,公共工程建設業新開放23項,累計開放32項,開放比率51%。從“量”的指標來看,“經濟部”此次對陸資似乎已經開了大門。
但是,表面開放項目的增加,卻與實際執行的成效南轅北轍。“經濟部”此次對陸資開放的作為,仍然屬於瞻前顧後、謹小慎微、似鬆實緊的“鳥籠式”開放,籠中鳥看得到,卻飛不出來。特別是此次開放提出所謂的“不得具控制能力”的標準,是不是會成為官員行政主導、忽鬆忽緊的工具,實在令人擔憂。
社論說,“經濟部”於2009年6月30日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訂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業別項目”,正式受理陸資來台投資申請案件,至今已經將近三年的時間。如果由“歡迎陸資來台”的角度來看這個政策,成績實在乏善可陳。
今年元月,政府統計陸資來台投資“較上年同期增加1,825%”,看似成長率驚人。其實,投資金額增長只是因為核准了兩家大陸銀行來台設立分行,而且投資金額也只有9,650萬美元,所謂18.25倍的年增率,是因為去年元月核准陸資來台幾乎掛零所致。
社論說,開放政策“鬆綁”了三年,累計只有217件陸資投資案,累計投資金額也僅2.72億美元,平均每年不到一億美元,每件投資金額只有125萬美元。此種績效,用白話文來說,“經濟部”過去三年所謂的陸資開放政策,連“試點”也談不上,稱之為“鬆綁”,實在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如今,台灣的面板與DRAM產業陷入困境,加上馬英九順利連任,兩岸關係進入黃金時期,天時地利的條件下終於促使“經濟部”提出這次第三波的陸資開放措施。但是我們擔心,行政官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以及看上層眼色決定辦不辦事的習慣如果不改,所謂陸資開放,仍然無法擺脫裹著小腳、搖擺不定、一會兒鬆一會兒又緊的“鳥籠式開放”宿命,最後對於台灣產業的發展,絕對是有害無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