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專家:以史為鑒,中日才能“融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30 00:01:31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習近平表示,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日方應尊重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正確處理歷史問題。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瑋在海外網刊發文章稱,習總書記的這番講話,為一段時間以來陷入困境的中日關係如何改善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中日關係能否改善,在於能否實現戰略互惠、經貿互利、國民互信。三者雖互有交錯,彼此影響,但國民互信的建立最為困難,也最為關鍵。由於導致國民互信難以建立的釣魚島、靖國神社、南京大屠殺、歷史教科書“四大問題”,都是歷史問題,而包括安倍在內的一些日本政要,之所以在歷史問題上多次刺激中國人民感情,最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社會湧動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存在。所以,化解日本極端民族主義,使日本反思歷史,建立國民互信,是改善中日關係的關鍵。

  為什麼日本迄今不能真正“以史為鑒”?為什麼一些極右政客能夠以“借史還魂”煽動民意為手段,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戰敗後,日本政府提出“一億總懺悔”。然而,正如日本學者大沼保昭所言:“這是責任最重的人,呼籲那些責任最輕的人一律進行總懺悔”。缺乏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戰爭責任的歷史擔當,在日本社會仍普遍存在。這也正是安倍為何試圖以所謂面向未來的“安倍談話”取代“村山談話”的主要原因。

  缺乏對歷史的反思,更因為戰後日本政治體制和政權機構沒有被摧毀。這也是盟國戰後改造日本和德國的最大差異。在冷戰結構形成後,大批戰犯和戰犯嫌疑犯得以獲釋並重操權柄,其中安倍晉三的外祖父、二戰甲級戰犯岸信介還在1957年後兩度出任首相,並在任內修訂了“日美安保條約”。安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表現,及其對“日美同盟”的強調,與其外祖父有一脈相承的關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