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如果說,經濟騰飛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最大特徵,也是過去十年國際社會最熱議話題;那麼,“中國夢”正在成為今日中國的最大特徵,並可能成為未來十年最流行的政治詞匯之一。
環球時報刊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的評論文章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超越了中國經濟層面,著眼于富起來後的中國的選擇。這種選擇,概言之,就是讓中國百姓從國家發展中普遍受益,讓中國發展有了精神支柱,讓世界明瞭中國的追求。這,就是中國夢的時代意義。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發展的夢想集中于國強民富的目標,自強不息是主題詞,趕超強國是主路徑。過去,我們強調特色,一方面是因為缺乏足夠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另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低調、務實的風格所致,本質上講,也是基於在中國國情、黨情、世情下實現13億中國人的夢想、五千年文明的復興無先例可循、無退路可走的清醒認識。
然而,一味強調特色,堅持和而不同,助長了“中國例外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責任論”等流行于世,疏遠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精闢地分析過大國與小國的不同:“小國的目標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則命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恒,同時承擔責任與痛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世界大國,中國不僅要實現自身的現代化,也要幫助其他後發國家實現現代化,不僅要成為世界強國,還要尋找到維護自身地位、生活水準尊嚴的非零和之路,即所謂“包容性發展”,彰顯中國和平發展的普遍關懷與世界意義。
王義桅認為,中國夢的世界意義有三:中國人的夢,豐富了人權的內涵,人的幸福、價值與權利從此打上了中國的鮮明印記而非西方的普世折射;中國發展模式與道路選擇,豐富了大國發展的內涵,現代化、全球化從此打上了中國的鮮明印記而非西方的話語壟斷;中國的國際責任、國際貢獻,豐富了國際關係內涵,國際體系、國際規範從此打上了中國的鮮明印記而非西方規範的延伸。
在近代大國興起並強盛的進程中,中國是唯一的非宗教國家,是唯一未被西方殖民的文明國家,也是唯一既要復興古老文明,又復興西方另類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思潮的國家。種種特殊性決定了中國發展道路的複雜、艱巨性,也預示著中國的興盛是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而今天我們的中國夢,應該是經濟騰飛、民族復興、文明轉型的“三位一體”。文明轉型的邏輯是以“中國夢”實現“世界夢”,為世界轉型提供“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器物、制度與精神公共產品。因此,中國夢在吹響中華文明復興號角的同時,也在開全新世界夢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