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5日電/幾經風雨的中越關係,在總理李克強正式訪越期間迎來新躍進。14日,中越總理宣布兩國成立海上共同開發工作組,並於年內動海陸金融三大領域合作工作組,李總理強調這是兩國關係取得的“重要突破”。上述協議的簽訂立即引發各方高度關注,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大動作”,為北京突破“南海瓶頸”,特別是破解美國借南海“圍堵”圖謀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全面推進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係有望進入“快車道”。
雙方擁一段“特殊關係”
據文匯網文章,在周邊國家中,中越間擁有一段與眾不同的特殊關係。1950年1月18日中越建交後,在越南抗法和抗美兩場戰爭中,中國政府和民眾全力支持,兩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領域廣泛合作。但兩個“兄弟國家”卻於1979年爆發大規模邊境衝突。自上世紀90年代始,中越兩國兩黨關係重新熱絡,高層互訪不斷,經貿和人文交流飛速發展。
2008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領導人一直保持頻繁互訪和接觸。經貿方面,中國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為504億美元(約3,081億元人民幣,約3,931億港元),同比增長25%。《華爾街日報》昨日報道,雖然中國軍力令越南擔憂,但越南領導人也認識到需要中國來改善經濟前景。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中越在解決陸上和海上領土爭端上同樣累積了豐富經驗。經過多年協商,2010年7月《中越陸地邊界勘界議定書》正式生效,標誌著雙方陸地邊界爭議全部解決。海洋爭端上,中越2000年12月簽訂《北部灣劃界協定》,為中越和平解決海上爭議邁出了第一步。因此,中越將成立海上共同開發工作組絕非偶然。
堅持雙邊協商 回應美干預
從戰略角度看,中越海上工作組成立,有力地回應了美國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美方一再揚言“重返亞太”,將全球軍力向中國周邊的東南亞方向集中部署,同時極力拉攏東盟各國,利用菲律賓和日本做“馬前卒”,在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挑撥離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