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香港亞洲時報在線1月10日發表題為《中國在印度洋面臨障礙》的文章,作者為美國哈德孫研究所客座學者約翰·李、哈德孫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查爾斯·霍納。文章指出,正當全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東海和南海的同時,東印度洋已經成為另一處關鍵水域。
文章稱,事實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如此集中地匯集了美國、印度、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的根本關切,這種匯集使印度洋對於西太平洋的均勢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
尤其在於,西印度洋成為中國變身世界強國宏偉工程的一個重要構件,並且已經在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大陸強國的過程中扮演了獨特角色。
哈得孫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中國對中亞地區日益上升的介入,這種介入是其新的“西進”行動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不可避免地依賴於海上的進口。
文章稱,要理解中國不僅作為一個航海大國、而且作為一個海軍大國的未來的意義,人們需要拓寬這樣的視角。首先,需要再一次重視東印度洋作為進入中國的門戶——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稱之為“後門”——的戰略意義。
之所以說“再一次”,是因為這一地區曾在二戰期間為支持原本會被隔絕的中國發揮了關鍵作用。在1941年至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中,當時的中國被從海上封鎖,中國政府的大本營遷至內陸一隅的重慶。中國最終依賴通往東南亞大陸的西南走廊以及連接印度西北的空中航線獲得來自美國的援助。
文章指出,印度洋還將以另外一種重要、但卻不是那麼明顯的方式影響中國的未來。上文中提到的中國“西進”行動,它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三條路線的進程。第一條路徑從新疆向正西推進,直至盛產能源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裡海海濱。第二條路徑沿西南偏西方向前行,經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到達與伊朗接壤的俾路支邊境地區及波斯灣門戶水域。
不過,真正與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存在很大關聯的是第三條路徑。這條路徑始於雲南省,利用鐵路和公路進入東南亞腹地,並將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西南分支的現代版線路前行。這條線路還會進入孟加拉國,之後前往印度東北部並到達伊朗。同時與西藏相鄰的雲南可能會成為這項努力中最重要的戰略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