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1994年4月,正值美國華盛頓櫻花綻放的季節,有一位中國科學家,為了一個渴望綻放的夢想而來。她就是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胡啟恒。胡啟恒利用此次參加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的機會,找到了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負責互聯網對外合作的斯蒂芬·沃爾夫。兩人一交談,沃爾夫就笑了,他很爽快地說:“你回去就可以開通了。” 沃爾夫所說的“開通”,指的正是中國互聯網。就這樣,在得到國內高層批准後,中國於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
中國網報道,轉眼20年,胡啟恒已是80歲高齡,中國互聯網兩天後將迎來20歲生日。
20年里,互聯網給人帶來太多的驚訝,爾後又迅速將驚訝變為平常。如今的我們,已不會為1997年的第一套免費電子郵件系統驚呼;也不會詫異於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年度人物授予“網民”;甚至將2008年中國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視為理所當然。
20年里,互聯網幾乎改寫了一切——無論是政治生態、經濟脈動還是社會生活。互聯網20年的成長史,是中國深層次轉變的歷史。
“廟堂”與“鄉野”再無距離
1995年2月,一封來自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匿名檢舉信寄到了中紀委信訪室,最終將中國的“煙草大王”從高高的“紅塔山”上拉下。從三門峽市到北京,大約900公里,這是當年從“鄉野”到“廟堂”的距離,而今天,這個距離是“零”。今年4月8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開通糾正“四風”監督舉報直通車,漫漫長路,變成了鼠標與鍵盤的幾下敲擊。
“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褚鬆燕說。她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中國互聯網20年的發展,不僅增強了官民互動,也在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快捷性、海量性中開辟了網絡民意的渠道。
互聯網讓“鄉野”之聲聞於“廟堂”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1996年9月。當時,“九一八”紀念日臨近,北京不少BBS(電子公告板)上,有關中日關係的討論驟然升溫,引起了政府的關注。這被認為是網絡論壇參與政治的較早體現。此後,互聯網與政治越發密切。
2002年11月,人民網強國論壇上的一篇萬字長文——《深圳,你被誰拋棄?》,探討深圳改革得失,引發包括官員在內的上百萬網民熱議。
熱議,只是激起虛擬世界里的波瀾,而真正讓網絡輿論影響事件進程的是2003年。由網絡輿論點燃的“孫志剛事件”,讓收容遣送制度廢止,救助管理辦法最終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