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蘇頌興(中評社 林艷攝) |
中評社西寧7月23日電(記者 林艷)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於7月21日至25日在青海西寧召開,在22日的小組討論上,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蘇頌興指出,要正視兩岸青年交流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兩岸青年的亞文化交流,更要兼容比,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
蘇頌興說,討論青年亞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的關係及其意義,隨著青年亞文化的演變和“反哺文化”預言的逐步印證,已經沒有了理論上的障礙。然而,在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背景下,兩岸青年亞文化(涉及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或小資意識)能不能交流,以及能不能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種新機制,則需要我們進行共同的研究和嘗試。
第一,體現青年亞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不僅不虛無縹緲而且是開放的東西。
蘇頌興說,拓展青年亞文化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用,當然首先要認識青年與亞文化的內在聯繫,以及青年亞文化文化與社會間的互動程式,對青年亞文化特定意義和價值系統的分析,從而揭示“日常生活”背後的“普遍原因”和廣泛的“社會傾向”。既然青年亞文化意義以常識形式滲透到日常生活,就不能把它當做獨立於社會主流文化之外封閉的東西,或當做另類、偏見等從生活中排除掉。事實上,青年亞文化憑借其旺盛的創造力——青年群體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尋找自身價值實現的心理反映——彰顯與主流文化“相異”(並非破壞性對抗,即使顛覆也具建設性)的特點,推動主流文化的發展。當代青年亞文化在本質上已是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堅守和創新。當然,它有時也欠成熟,但絕非意義虛假。因此,青年亞文化的意義作為表述系統,“首先是作為結構影響大多數人,而不通過他們的‘意識’。它們是被感知、被接受、被承受的文化客體,它們通過人們沒有注意到的一種過程對人產生功能影響”,通過能代表它們的有思想成分的表意為人們所擁有。好像生活方式通過衣服來體現一個的身份、地位、價值、性格等,進行有目的的交流一樣。
第二,別讓青年亞文化的交流太沉重,去承受歷史留下的太多太敏感的政治包袱。
蘇頌興稱,習總書記提出了“兩岸一家親”的對台工作方針,在島內深得民心。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一旦大人之間發生了吵架或爭論,也勿影響到無辜的孩子。但這樣的事件卻屢屢發生。2013年7月,彭帥和謝淑薇奪得溫網女雙冠軍,“海峽組合”揚威世界。賽後日本記者向謝做了“埋坑式”提問:作為“台灣人”奪冠對自己的“國家”有何意義。彭當即插話,表示不能接受“台灣是一個國家”,謝未做反駁。結果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2013年11月台灣“小清新”歌手張懸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演出時,展示了“青天白日旗”。那天張懸介紹說這“是從我的家鄉來的‘國旗’”,讓現場的大陸留學生直呼“No politics today.(今天不談政治)”。結果又在島內引發無休止的聲討。本是“兩小無猜”的青年往來和亞文化交流,即便有什麼衝突出現,兩岸都應淡化處理,視作“童言無忌”罷了。其實,大陸青年對兩岸統一有極其鮮明的原則立場,幾乎是深入到了骨髓裡的,這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因此,在與台灣青年交流過程中,我們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感化,而不是不講情面急於“擲地有聲”的表態。解放思想,建立兩岸青年“無憂無慮”交流的“特區”,來增進兄弟姐妹間“兩岸一家親”的手足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