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 |
中評社台北11月23日電/柯文哲參政,颳起一道旋風,如何解釋柯文哲現象,已是朝野政黨、學者、乃至於全民都在思考的課題,這不僅考驗著朝野政黨的未來發展,更牽動了台灣前途。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儘管有人認定柯文哲不是白色而是墨綠,但是他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台北市長,先逼使民進黨以協議方式放棄該黨的參選人,進而在選戰中領先國民黨參選人,這樣的成績即使是民進黨天王也難望項背,更非墨綠所能為。又一種解釋認為,柯文哲現象無非就是“披著白皮的綠”,所以在綠營支持者之外又吸引了一些中間選民,因而創下高支持度,這種解釋太過表面。
呂秀蓮從權謀觀點分析,認為柯文哲勝出,是他解構了民進黨派系利益與個人權謀造成的結果,她更以“柯P迷幻藥”來形容此現象。呂秀蓮之論,或許符合黨內實情,卻無法解釋柯文哲何以持續保有高支持度。
另一種解釋認為,是因為選民對於藍綠政治人物的表現感到不滿,才將希望投射於“政治素人”。這種解釋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但仍須進一步思考3個議題:對於藍綠政治人物何以不滿?為什麼投射對象是柯文哲?又為什麼這種改變發生在當下?民眾對於藍綠惡鬥的厭煩,已然成為台灣民眾的共識。朝野兩大政黨與政治天王們的滿意度長期偏低,早已說明了這一點。政黨政治本來是希望不同政黨可以在競爭中相互比好,事實上卻往往淪為互扯後腿與比爛,甚至只見藍綠不見是非。影響所及,過去10、20年間即使兩次政黨輪替,台灣的進步卻陷入遲緩,而民眾對不公不義的感受則隨著薪資成長停滯與房價居高不下而越來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