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黃彰國 |
中評社三亞4月17日電(記者 楊犇堯)北京大學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協會黃彰國會長4月13日在第七屆青年學者論壇並發言表示, 青年是影響兩岸發展的重要因素,共同開創兩岸和諧的民族復興之路,就在青年朋友的做為。而要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他認為有三個關鍵,一是培植兩岸共同利益,二是形塑兩岸共同價值,三是建構兩岸全面互信。
黃彰國表示,首先要構建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意涵。兩岸關係透過貿易、投資與教育等交流,使雙方關係日趨穩定,而青年之間的交流也往實質面前進,以陸生來台政策為例,在馬英九上任前,陸生來台就讀僅823人,目前已增加至32,000餘人,成長達30倍。讓兩岸年輕人在人生早期的階段相互交流,將能減少誤解,馬英九認為這是兩岸長期永續和平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台灣人民基本上是很友善的也很有禮節,但是因為大環境演變成長的過程很特殊,在台灣這幾百年的歷史中,是有其不愉快的悲情記憶及傷痕存在,需要等待時間化解許多因素。青年心靈契合目標的提出,面向廣義的台灣青年有在各地求學的台灣學生、成為青年企業家的台商台幹,未來的往來學習、跨區事業、、通婚婚姻,台灣青年和大陸青年會有更多接觸面,構建青年心靈契合有其必要性。
對於心靈契合的理論內涵,黃彰國表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大陸與台灣兩地人民的共同利益,即為民族利益。從政治學角度解析人類利益關係中,包含著內在的基本矛盾性。一方面,任何利益都有著得到實現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任何利益又只有在社會聯繫中,通過一定的社會途徑才能得以實現。利益的這種實現要求的主體性和實現途徑的社會性,是利益的基本矛盾,它構成了利益的二重性,這種特性形成了社會利益關係。由社會利益關係把青年心靈上的民族利益和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即兩岸青年共同利益,形塑共同價值,推進心靈互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