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學者信強發言。(中評社 楊犇堯攝) |
|
論壇現場。(中評社 楊犇堯攝) |
|
論壇現場。(中評社 楊犇堯攝) |
|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主持論壇。(中評社 楊犇堯攝) |
|
青年學者發言。(中評社 楊犇堯攝) |
中評社三亞4月13日電(記者 楊犇堯)由全國台灣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今天在三亞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定位“青年·融合·發展”,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位青年學者將就實現“兩岸一家親”的路徑與挑戰、青年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台灣選舉投票傾向與身份認同展開探討。
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致辭,他表示,當前兩岸和平發展,在幾個大背景下做研討。第一,目前海峽兩岸都處在巨變的關鍵年代。從大陸方面講,十八大三中、四中全會以來,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兩個百年奮鬥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正如美國蘭德公司一位國防與國際事務高級分析師所言,中國已經來到實現幾個世紀民族復興夢想的大門口。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正在觸發中國的持續巨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不得不承認: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來所帶來的變革與挑戰,為中國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仍在持續進行,我們必須客觀了解與理性面對。
周志懷提到,台灣“中央研究院”朱雲漢院士2015年3月18日在《兩岸政策精英高階研習班》演講中認為,觀察大陸應以千百年的大歷史觀才能看清,認為大陸的崛起可和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蘇聯十月革命、美國20世紀崛起等四個歷史事件等量齊觀。大陸在關鍵年代的巨變,無疑是令人期待的。
他表示,台灣社會也同樣醞釀著巨變,島內解構主義思潮的泛濫,導致公民運動興起,社會的躁動不安。台灣20年民主化明顯走到民粹的極端。台灣能有的公權力都失去信任和尊敬,受到嚴重的挑戰。去年的反服貿運動中,一些青年學生公開表態支持“台獨”,被獨派大佬稱許為“新台獨”,而輿論將其解讀為“台獨”完成世代交替。“九合一”選舉結束後,台灣政黨輪替氛圍趨於濃厚,2016年大選後,台灣將向何處去非常令人深思。
當下,海峽兩岸的發展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常態:
第一,大陸不斷深化改革的新常態。2013年12月,大陸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推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大陸以“人民所呼籲,改革有所應”為主軸,正在開啟一個以改革為牽引的全面發展的嶄新時代。這一變革及其成果,必將成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從而推動大陸堅定不移地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nextpage>
第二個新常態是台灣的“逢中必反”和“逢馬必反”。2014年3月的“反服貿運動”之後,這種常態化的反中與反馬的活動,不僅加劇了台灣社會的失序現象,也突顯了馬英九當局的失語狀態。最近,為了抗議大陸M503新航路、抗議台灣申請加入亞投行,“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等基金組織,再度突襲陸委會辦公大樓、衝擊“總統府”,與警方發生衝突。對於國際社會競相爭取加入亞投行,民進黨原表示只要對台灣有利,願正面看待,可思考參與。但隨後突然改口,比照反服貿模式,抵制加入亞投行。
周志懷說,2008年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實踐表明,民進黨與泛綠陣營決心持續遏制兩岸日趨緊密的經濟與文化聯繫,決心持續自外於大陸經濟的發揮、自外於國際經濟的發展。這種新常態表明,台灣主導自己大環境的能力與機遇,仍然在持續流失中,這也勢必會進一步加劇台灣經濟的邊緣化趨勢。台灣旺報就曾以《巨變的世界 沉睡的台灣》為題發表社評,希望後知後覺、不知不覺的台灣不能再沉睡下去,必須自我改變。
他認為,兩岸關係持續調整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勢必衝擊兩岸和平紅利,而兩岸之間的共同政治基礎一旦出現坍塌,兩岸和平關係和平發展的停滯與倒退也將難以避免。
而化挑戰為機遇的關鍵,仍然是兩岸和平的制度化建構。因此,建構兩岸和平機制,不僅是兩岸的共同利益所在,也完全可以打破島內政黨輪替所引發的後遺症,為兩岸和平奠定堅實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融合仍然任重道遠。
後方支援記者:黃博寧
<nextpage><nextpage><nextpage><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