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海南媒體駁“20萬東北人搞壞三亞名聲”說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4 10:11:02


  中評社香港11月24日電/今天早上,澎湃新聞網連發兩篇報道:《東北人南下的人口遷徙之旅:三亞哈爾濱籍候鳥老人近20萬》和《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外地人口撤出,三亞一夜之間會變成空城》。網上照例又是一片地域攻擊式的對罵,但可以看得出,夾雜期間呼籲要融合與理解的聲音比以往多了一些。

  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說,“外地人口撤出,三亞一夜之間會變成空城”。這話顯然有點誇大了,但反映的道理確是真切的:三亞是一個融合性的城市,尤其是東北人口的季節性流入,導致有“東北省三亞市”的戲稱。歷史學家湯因比告訴我們,但凡是融合,無論是一種文明形態也好,族群也好,文化也好,都會有一個衝突、回應、相融的螺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有破壞性,但長期看來,又必然是建設性。

  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之所以每到旅遊黃金周、三亞總要出點事的原因,是因為大排檔、出租車這兩個直接面對終端遊客的服務行業,被東北人壟斷,但他們不像本地人那麼愛惜三亞的名聲,所以都是東北人搞壞了名聲。但這不是事實,凡事要一分為二。就算從近期的事件看,我們也既要看到操東北口音的遊客打了三亞導游,也要看到遼寧籍的三亞女公交車司機幫乘客追回被盜手機。

  沒有哪一個群體天然是惡的,也沒有哪一個群體不愛惜腳下的土地。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衝突?除了文化認同的因素,公共資源的季節性短缺,和主流輿論長期游離是兩個重要原因。

  遊客也好,候鳥也好(也可以稱為逗留時間較長的遊客),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季節性的潮汐流動。三亞常住人口約70萬,而春節黃金周接待遊客也有70萬。衝突有可能是文化上的,但爭奪必定是資源上的,二者相輔相成。我們不能據此說,三亞的公共資源規劃要按照兩倍於常住人口的規模來做,否則旅遊淡季的大規模閑置誰來買單?但如果旅遊旺季不能達到兩倍的規模,又必然激化族群之間的衝突。這其實是每一個旅遊熱門目的地都面臨的困惑,不知三亞如此。海南是國際旅遊島,三亞是海南最重要的旅遊城市,因此有義務跟隨遊客的潮汐,探索一條城市公共資源的季節性調配之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