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對歷史的反思:德國與日本的不同態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14 10:07:49


  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勝利者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明確方向的重要契機,也是失敗者從歷史中痛定思痛、轉向前行的大考之年。

  《光明日報》今天刊登顔曉峰的文章稱,70年來,作為侵略戰爭的主要策源地德國和日本,在對這場戰爭的認知和態度上卻大相徑庭,前者以史為恥、切割了斷,後者遮遮蓋蓋、祭祀膜拜,由此導致了兩個國家不同的周邊關係、國際形象和發展走向。70年過去,歷史不能淡忘,罪行不能塵封,教訓不能略去。只有正確反思歷史,才能掀開新的一頁,人類才有美好明天。

  一、擔起歷史責任,才能開創未來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曾經的光榮與輝煌是為之驕傲的歷史財富,需要繼承;過去的錯誤和罪責是必須面對的歷史事實,應該擔當。歷史上,德國和日本也有著自己不朽的文明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過重要貢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卻瘋狂發動侵略戰爭,將無辜民眾推入火海之中,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對世界造成巨大災難,留下了罄竹難書的罪惡史。戰爭結束後,廢墟之上重建的德國和日本,要不要以國家的名義,對納粹政權和軍國主義的歷史罪過,擔起必需的政治、道義和經濟責任,繼續追究和法辦戰犯,持續向戰爭受害國、受害者謝罪與賠償,堅定承諾維護世界和平,這是對是否真正與那段醜惡歷史訣別的根本檢驗,是對歷史良知是否重建的重大考驗。擔起這份歷史責任,也就意味著民族和國家的重新站立,開始新的歷史。

  戰後德國歷屆政府都採取對本民族歷史負責任的態度,不因納粹集團的覆滅而放棄承擔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責後果,以各種形式向戰爭受害國、受害者表示真誠謝罪。1951年,戰後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統阿登納就明確表態:“納粹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了滔天罪行,對此我們有義務進行道德和物質的賠償。”1995年,德國總理科爾說:“凡是德國人,只要站在以色列大屠殺紀念碑或者聖彼得堡公墓前,他就不能說這與他無關。”2013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仍然不忘:“我們對納粹犯下的罪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對種族大屠殺受害人承擔一份永久責任。”在德國,從政府到民間,認同應當承擔二戰歷史責任的正義力量占據主導地位。德國從未停止對逃匿納粹戰犯的緝拿,從未停止過向戰爭受害國,向遭受集中營關押和虐殺的猶太人及其家屬等戰爭受害者進行國家賠償。到21世紀30年代,預定支付的戰爭賠償額將達1200億馬克。對歷史負責就是對民族負責,擔起歷史責任正是為了開創未來。

  大相徑庭的是,日本不承擔發動侵略戰爭對世界、亞洲特別是東亞人民造成極其慘重傷害的歷史責任,突出表現在否定侵略戰爭的性質。1994年,內閣法務大臣永野茂門竟然對記者說:“大東亞戰爭並非侵略戰爭,而是為日本求生存,解放殖民地區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認真考慮的產物。戰爭的目的在當時基本上是可以被允許與正當的。”更為猖獗的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首相、大量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每年8月15日這天參拜靖國神社。例如,2013年12月,安倍作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一方面尋找各種借口拒絕對“慰安婦”、強掠的勞工、毒氣戰的受害者等進行任何戰爭賠償,另一方面卻對參加二戰的日本軍人及其家屬撫恤照顧有加。日本政府承擔的如此“歷史責任”昭然若揭。日本在認識二戰歷史問題上幾十年徘徊不前,主張徹底反省侵略歷史並承擔戰爭罪責的力量始終處於劣勢和少數地位。因此,日本一直走不出歷史陰影,卸不下歷史包袱,更不可能一廂情願從經濟大國變成“政治大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