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俄媒稱,歷史正在重演:60年前蘇聯和中國有過“偉大的友誼”,如今再次發生了某種類似的友誼。兩個年代的友誼都是“戰略性的”,但也都有著民間基礎。完整描繪其“肖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畫出一幅鉛筆素描還是可以的。
俄羅斯《星火》周刊7月4日刊登德米特裡·科瑟列夫的《中國的二次降世》一文稱,從戰略說起,莫斯科與北京在始於2014年“制裁”時期的關係的意義在於中國使反俄制裁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對俄)投資項目的討論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所有人都發現,一旦時機成熟,中國將在俄羅斯經濟中取代西方的位置,正如它多次在其他受到單邊(而非聯合國)制裁的國家中所做的那樣。何況中國譴責這種制裁,並在一周前普京總統訪華期間重申了這一立場。
文章稱,此次訪問的引人注目之處首先是經濟內容。在訪問之前和之後召開的內部會上,參與籌備會談的人透露了近期流向俄羅斯的中國資金規模。中方已投資20億-30億美元,另有160億-170億美元正在“最後的準備階段”,這還不包括對國有石油公司的金融交易,亦即購買其部分股份。這一時期開設的與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組織有關的金融機構有能力為俄羅斯融資,但俄羅斯卻沒有足以為其撥款的項目。
60年前——1956年是蘇中關係突飛猛進的開始,不過“偉大的友誼”始於1954年底——情況則正好相反。
文章稱,那時興起的蘇聯全球主義並非是大公無私的。俄羅斯在全世界(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非洲等)的眾多建築工程儘管被冠以“援助”之名,但並不總是無償的。它們催生了一個數千人的蘇聯人階層——這些人見過世面、與眾不同,推動了新經濟部門的建立。相關行動是戰略性的。60年前,蘇聯不僅在歐洲打造了“蘇維埃聯盟”,還在全世界擴大了勢力範圍,迫使西方與這個勢力範圍抗衡。但“偉大的友誼”幫助幾乎被半個世紀的內戰等戰爭摧毀的中國生存了下來。如今北京開始“還債”,儘管也完全是出於私心,是為了保護自己,正如莫斯科在過去時代所做的那樣。
但這是戰略層面,兩個鄰國的民間關係更有意思。雙方民眾當年和現在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