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圍城效應”無處不在。就在上市公司蜂擁搶籌保險牌照的同時,前期已經入股保險的部分產業資本卻面露難色,對旗下的保險機構愛恨交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當下上市公司直接參股或間接持有的保險機構進行了盤點,發現上市公司旗下的保險機構經營情況參差不齊:有一路高歌猛進、為股東方帶來巨大利潤的保險新星,也有慘遭拋棄、業務停頓不前的“棄子”,還有的股東利益不均衡、內部混亂。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保險有其專業性,賺錢其實不容易。在投資環境日漸複雜的背景下,資金運作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民營資本應謹慎進入保險領域。
A面:借保險賺得盆滿鉢滿
去年底,保險行業的舉牌大戰,讓上市公司大開眼界,想借保險行業快速上升的“東風”趁機賺一把的為數不少。於是,一些上市公司紛紛展開“圍獵”牌照的行動。不過,看起來很美的保險牌照,真的就能讓上市公司大賺一筆嗎?
答案或許並非如此。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約有30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保險機構股份,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擁有保險機構絕對控股權。不過,從經營狀況來看,保險企業給上市公司帶來的效益呈“冰火兩重天”,令上市公司愛恨交織。
其一自然是讓保險公司賺得盆滿鉢滿的保險機構,這類機構的代表是國華人壽、華夏人壽、天安財險等。這些險企不僅在短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實現保費和收益的雙增長。這類險企的股東方也借此大賺一筆,保險板塊的業務不僅在整個業務報表中占據大半江山,還為公司的下一步金融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天安財險為例,雖然公司成立時間較早,但在業內默默無聞,2009年還曾面臨償付危機。後通過增資擴股,西水股份逐漸將天安財險收到麾下,在這期間,天安財險的資產規模和收益收入逐步增長,成為西水股份在金融領域的重要布局。天安財險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總資產為1692.2億元,淨利潤為3.9億元,撐起股東方西水股份經營業績收入的大半江山。
與天安財險相似的還有華夏人壽、國華人壽等保險企業,這些險企在股東的推動下快速發展,成為保險領域崛起的新星。同時,它們的快速發展也為股東方業務轉型做出巨大貢獻。
促使這些險企快速發展的手段就是“資產驅動負債”的盈利模式,即通過較高的手續費成本,來做大保費規模快速吸金,後借由投資來賺取收益。而幫助這些險企做大規模保費的利器就是萬能險。以華夏人壽為例,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華夏人壽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是萬能險)收入為1520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九成。在此基礎上,2015年華夏人壽實現投資收益185億元,同比增長157%。
業內人士分析稱,這類被市場歸類為“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更注重資本運作,它們的投資收益遠超公司實際淨利潤,而對保險產品的價值要求並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