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新文化認同”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便捷之路。 |
中評社╱題:新形勢下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途徑探討;作者:張順(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8月號(總第224期)
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面臨關鍵節點,如何繼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迫切的課題。但在提出對策之前,首先要明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內涵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存在認識誤區。在大多數島內民眾看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可能僅僅是“台海和平與經濟社會交流”;蔡英文亦提出“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其內涵則是“維持台灣事實獨立並享受兩岸和平紅利”;不少台灣學者也“揣著明白裝糊塗”,就兩岸交流談交流、就兩岸經貿談經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核心的內涵是通往和平統一之路,必須服務於和平統一、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以此為標誌,可以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但面臨島內政黨輪替、“拒統意識”高漲等全方位挑戰,未來一段時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如逆水行舟,亟需注入新的動能。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內涵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上一屆國家領導人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所提出的新思路。回顧其時空背景,關鍵一點是隨著大陸綜合實力增強,“兩岸主權和領土統一”的國際格局日益穩固,“台獨”已經沒有出路、統一只是時間問題,大陸有自信採用對兩岸同胞最有利的方式推進統一。因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內涵就在於,逐步協商解決兩岸政治分歧,以及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基礎層面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一)協商結束敵對狀態,並對兩岸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層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核心,因此我們才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視為兩岸和平統一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兩岸政治接觸的頻度、層級不斷提升,政治互信持續積累,由淺入深逐步達成政治共識,最終對兩岸內政、對外關係做出統籌安排,落實和平統一。其具體步驟:
一是政治接觸和溝通,從兩岸兩會“白手套”接觸,到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再到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
二是達成框架性協議,即兩岸和平協議階段性成果,確認兩岸關係“一中框架”並結束敵對狀態。
三是逐步充實和平協議內容,在“一中框架”下協商解決兩岸經濟、社會、內政、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安排,完成和平統一。
過去8年台灣一直強調“先經後政”,導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方面進展相對緩慢,也致使民眾忽略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個層面的意涵。不過總體上,特別是最近兩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層面還是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包括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支持增進政治互信,就“一個中國框架”達成初步共識;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建立起常態溝通機制、開通熱線,習近平與馬英九進行歷史性會面。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直在沿著正確方向推進,而且路越走越寬。
(二)增進同胞情感與認同、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為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層面,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動能,與政治層面相互促進,也是兩岸走向和平統一,以及未來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按照設想,兩岸由經濟合作入手,逐步開放人員往來,推進文化等方面交流;通過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利益聯結與社會融合,消解兩岸民眾隔閡與偏見,增進島內國族認同。大陸強調“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充分表明這個層面的重要性。
8年來,由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預先設定了“由淺入深”、“先經後政”的路線,這個層面得到了較充分的發展,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不斷擴大和深化,兩岸簽署二十多項協議,制度化建設越來越健全。不過,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推進,兩岸隔閡似乎越來越深,島內國族認同持續下滑,尤其是2014年“反服貿運動”後,島內“台灣主體意識”升高,“拒統”情緒達到高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這個層面似乎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與挑戰
綜上所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質是“以對兩岸同胞最有利的方式促統”。馬英九當局8年來雖然主張“不統”,但由於其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台獨”,促統與“不統”的分歧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化解。而隨著蔡英文當選“總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外部形勢發生劇變,面對的是一個不放棄“台獨”基本立場、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台灣執政黨,及其繼續拉升的島內“台灣主體意識”與“拒統”情緒,“拒統”與促統的難以調和將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挑戰。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未來總形勢是“拒統”與促統的對抗。
目前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仍沒有擺脫民進黨一貫的“台獨”立場,這與促統存在根本對立。在陳水扁當年操縱“法理台獨”失敗後,“法理台獨”喪失可能性,“維持台灣事實獨立”成為民進黨的新選擇。蔡英文雖然號稱“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現狀”,但不承認“九二共識”,亦未處理“台獨”黨綱,表明其基本立場還是“維持台灣事實獨立”,只不過政策論述雜糅了島內要求兩岸交流合作的主流民意以及“中華民國”最大公約數等要素。這決定了其與“促統”背道而馳,既不可能主動推進兩岸政治關係,也不願看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兩岸同胞情感、島內國族認同向正面發展。
島內民眾“拒統”情緒將繼續呈現“反服貿運動”以來的對抗化。長期以來,島內各大媒體民調均顯示支持“廣義保持現狀”的民眾佔大多數,並且比例越來越大,近幾年已達到七、八成。所謂“保持現狀”,基本上就是不希望兩岸走向統一。2014年“反服貿運動”之前,“拒統”民意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未發生對抗,主要原因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尚未觸及“深水區”,且馬英九當局的民意支持度較高。而“反服貿運動”用所謂“黑箱服貿”將“反馬”情緒與對大陸“以商逼政”的恐懼疊加到一起,使島內“拒統”情緒上升到新高度,並且呈現對抗化的狀態。這種對抗化的“拒統”情緒兩年來並未減弱,還很可能在蔡英文上台後繼續加劇。“拒統”民意的對抗未來不一定表現為“反服貿運動”式的極端方式,更多的表現為對兩岸各方面關係發展的防範、抵觸態度,並為民進黨上台後的“拒統”政策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