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在今天召開的“2016年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建設一個規範、開放、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資本市場,一直是證監會努力的方向。證監會將加快推進商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增強中國期貨市場定價影響力。今後將選擇若干在全球已經有一定定價能力的期貨品種,向境外投資者開放。
近年來,在大宗商品逐步採用期貨定價的背景下,國際化的期貨市場已成為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財富分配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而我國在大宗商品貿易中卻並未取得與之相匹配的定價話語權,比如國際市場上的有色金屬價格主要參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糧食穀物價格主要參考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棕櫚油價格主要參考馬來西亞市場等。
“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並非消除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而是轉移風險。按照投資者類型來看,套保者將風險轉移給投機者;按照投資者國別來看,可以分為境內投資者和境外投資者,假如境內投資者風險管理良好,則將風險轉移到境外投資者。”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在論壇上表示,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已時不我待。
隨著我國期貨市場逐步成熟,部分期貨品種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這也為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如銅、豆粕、豆油、橡膠等期貨品種正逐步走出“影子價格”的怪圈,與境外交易市場對應品種雙向引導的作用正逐步增強。此外,我國期貨交易所推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交易品種,如鐵礦石、PTA期貨,其國際定價能力正逐步凸顯,但是我國的期貨市場內向性直接制約了這些品種的國際影響力和輻射範圍。
胡俞越表示,只有推動期貨市場國際化,將鐵礦石、PTA等品種打造成國際化品種,才有可能切實提高相關品種的全球輻射力,進而提高我國大宗商品的話語權。
另外,方星海還表示,證監會將穩步推進產品創新,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繼續研究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創新機制,穩步推進白糖、豆粕農產品期權試點工作,做好棉紗、乙二醇等商品期貨上市工作。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工作,探索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新市場。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