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藍瘦,香菇,本來今顛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去年10月,廣西南寧一小夥失戀後錄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爆紅,他一口標準的“桂普”讓“藍瘦香菇”這個詞組一夜之間火遍大街小巷,甚至出現了“藍瘦香菇”體,微博話題閱讀量更是達到數以億計,還無一旁落地入圍了2016年各大網絡流行語年度榜單。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藍瘦香菇”這樣的“爆款”網絡流行語產生。作為互聯網的一種次生文化,層出不窮的網絡用語被大眾廣泛熟知和使用,豐富了漢語的多樣性。然而,那些不規範甚至粗俗化的網絡用語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成為當前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社會問題
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不是杞人憂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無恥”“無可phone告”“無shake擊”“無fuck說”……不知什麼原因,這種中英混雜的詞語最近突然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有些是把成語改得面目全非,有些則是對約定俗成的熟語進行曲解,還有的甚至摻雜了英語中的臟話。
“如果說‘臣Facebook’‘baby無恥’等還帶有一些詼諧幽默的意味,只要注重使用場合還無傷大雅,但是生造一些帶有辱罵意味的中英混雜詞語就屬於低級趣味了。”微博網友“yoyo”這樣認為。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發布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網絡低俗語言產生的4種途徑。除了這種英文發音音譯之外,還有一些生活中臟話的網絡變形,例如“草泥馬”;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也多用於罵人的臟話,如“草”;網民諷刺挖苦的新造詞語,如“土肥圓”“矮矬窮”等。
有些網友認為,使用這些粗俗的詞語其實只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應該包容。然而事實上,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已經不再是杞人憂天,因為不良的社會影響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對處於語言學習期的青少年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