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彭博社9月14日報道,原題:不用擔心人民幣升值,如今是消費者驅動中國經濟 人民幣今年升值再次引發對中國出口影響的過度擔心。這種焦慮一定程度上與美國的很多政治言論類似,都沒抓住現代中國的要領。只要看看過去一周來自中國的數據就會有所領悟——其中真正重要的數字並非中國出口減少,而是消費者信心大增和進口上升。鑒於如今消費和服務在中國GDP中占比已超過50%,只要不發生突如其來的劇烈震蕩,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重要性會越來越低。
中國經濟內部的再平衡——被期盼已久但鮮有人意識到已然到來,還有助於解釋以下現象:儘管有人不停警告稱沉重債務負擔將拖垮中國經濟,但現實是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已超過預期。
正如筆者此前論述的,星巴克在華大舉擴張計劃凸顯中國經濟正在變化的面孔。一些消費信心晴雨表顯示,中國消費者的情緒正處於迅速上升和積極樂觀的狀態。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的信心指數正處於1996年以來的最高。
官方數據或被質疑,但美國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也得出大體相同的結論——(中國)私人消費者信心指數至少已攀升至2009年以來的最高。該公司報告的核心內容甚至更光明:在(中國人)消費意願創下新高的同時,有關就業和個人經濟狀況的指數值也已上升。
這並非說出口不再重要,也不是說中國有關部門僅僅因為上海年輕專業人士想多喝拿鐵就允許人民幣任性升值。但當今的中國已不再是您祖父時代的中國。上世紀90年代離開北卡羅來納州的紡織廠有可能已不在中國,或許早已被遷往成本更低的其他國家。
與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上次達到如此高度的1996年相比,如今市場力量在中國正發揮遠比當初更重要的作用。儘管北京已經辨明人民幣應該走向何方,但中國經濟的轉變已使該任務的迫切性有所降低。投資者現在需要的是有關中國經濟新引擎的更完善數據。今後可能會有中國消費者要吃哪種美國午餐的數據。(作者丹尼爾·莫斯)
美國CNBC網站9月14日文章,原題:摩根大通稱中國的改革確實正在發揮作用 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兼副主席李晶表示,隨著第二大經濟體表現出樂觀跡象,中國的供給側改革看來正在奏效,“過去多年來(中國)宏觀經濟強勁增長,一些企業卻不賺錢。但今年上半年,我們看到宏觀和微觀(經濟)確實在同時產生效益。”
當前並非只是科技和服務等“新經濟”在增長,鋼鐵和水泥製造等傳統行業也在贏利。李說,近幾年來中國一直遏制產能增長並關閉許多鋼廠和鋁廠。如今改革確實正開花結果。(作者Huileng Tan,王會聰譯)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