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經過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後,“規範”將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政策關注點也將從落地率轉向規範性,寧願放慢腳步也要規範透明,這是11月1日在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透露出的明確信號。《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財政部將強化10%的財政支出紅線,重點警惕明股實債等風險。與此同時,財政部還將啟動全國PPP入庫項目的一輪大篩查,堅決清理篩查不規範項目。
1日,在財政部PPP中心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表示,經過四年努力,我國PPP改革取得了預期成果,建立了“五位一體”制度體系,形成了一個統一的PPP大市場,落地了一大批支持轉型發展和民生保障項目。PPP改革促進了行政體制、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了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業態的創新,在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資源方面,進行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進入開發階段的項目達6778個,總投資約10.1萬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2388個,投資額約4.1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PPP市場。
不過,史耀斌坦言:“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在PPP改革實踐中,一些地方對新發展理念貫徹還不到位,特別是把PPP模式簡單化作為政府的一種投融資手段,產生了風險分配不合理、明股實債、政府變相兜底、重建設輕運營、績效考核不完善、社會資本融資杠杆倍數過高等泛化異化問題,積累了一些隱性風險。對此,我們應高度警惕並要切實加以解決。”
在財政部金融司司長、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毅看來,地方政府、社會資本、中介組織、配套政策四個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規範現象,需要給予足夠重視。例如,地方政府方面,過於重視融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而輕視長效機制的塑造;過於重視短期投資效果,而輕視長期風險防範等,社會資本方面,注重短期利益而輕視長期運營。
“我們寧願把步子放穩一點,把質量提高一點,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PPP之樹在中國能夠常青。”王毅強調。他指出,財政部角度的頂層設計將實現四個轉變:從單純關注項目落地數量,向關注項目規範性轉變;從重視增量項目,向更加重視存量項目轉變;從關注短期效益,向關注中長期效益轉變;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更好地推動我國企業以PPP模式“走出去”,支持“一帶一路”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