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香港大公報昨日以整版篇幅刊載該報記者、知名台灣問題評論員朱穗怡採寫的報道,還原當年大陸記者范麗青、郭偉峰在兩岸相隔42年之後,首次踏訪台灣的故事。郭偉峰現任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報道全文如下:
“在桃園機場短短一兩百米的走道,我們在人群的簇擁下竟走了近一個小時。大批記者為了爭奪最佳拍攝位置互相推擠,有人流血受傷,現場一片狼藉。”香港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回憶起26年前他和范麗青抵台的轟動情景仍歷歷在目。那是自1949年兩岸隔絕近四十年後,首次有大陸記者入島採訪,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大潮流,在兩岸交流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因而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大批記者蜂擁而至,見證歷史。
1987年9月15日,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取道日本進入大陸,首開台灣記者採訪大陸的先聲,後來島內各大媒體也紛紛派出記者登陸。而台灣方面直至1991年5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才開放大陸記者赴台,但卻制訂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使“開放”成為一句空話。這時,一起偶然事件為大陸記者打破台灣方面的堅冰製造了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
1991年7月21日下午3時,福建“閩獅漁2294號”和“閩獅漁2295號”正在台灣海峽作業,不料台灣“三鑫財號”漁輪從大陸漁船的布網處穿過,使大陸漁船的漁網受損。大陸漁船船長及船員隨即登上台輪,並拿走定位儀等物品作為抵押,但當發現漁網受損不大時原物奉還。台輪則賠償了5700元新台幣。原以為事件就此落幕,但台輪竟以“遇上海盜”為由向外求救,台灣軍艦趕至,開槍射傷了一名大陸漁民,並把18名大陸漁民押到台中港。台中地檢署以“海盜罪嫌”起訴了其中7名大陸漁民,其餘11人送到金門,遣返大陸。在台灣被判“海盜罪”,最重可判死刑。原本只是一宗普通的兩岸漁民糾紛,但在台灣軍方的插手和政界小題大做之下,演變成一起複雜的政治事件。
紅會人員一度遭拒入台
為了保障大陸漁民的安全,為了澄清事件真相,大陸方面當即提出派遣紅會人員及新華社國內部港台編輯室副主編范麗青、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偉峰等兩名記者隨行。郭偉峰對於自己當年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他說,范麗青和他是當時北京媒體圈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骨幹,而且都具有在香港採訪的豐富經驗。香港在輿論環境和採訪模式方面與台灣很接近,也經歷了1987年台灣老兵經香港回大陸探親的熱潮。加之范麗青是閩南人,他是客家人,囊括了台灣兩大族群,又是一女一男,剛好互補。郭偉峰說,事後證明兩人的祖籍背景在台灣採訪時起到意想不倒的效果。由於他和范麗青說話分別帶有客家口音和閩南口音,讓台灣民眾備感親切,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