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我國第一批投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將很快迎來集中報廢期。市場研究機構發布數據稱,2016年我國動力電池的報廢量約1.2萬噸,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激增至約24.8萬噸。廢舊動力電池集中“退役”給回收產業帶來了機遇窗口。
然而,要兌現這筆“收益”並非易事,不成熟的技術、不規範的處理、不到位的監管,都有可能侵蝕發展紅利,建立一個成熟、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勢在必行。
“報廢潮”帶來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機遇期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發布消息稱,除保留部分非純電動車作為應急運力外,全市專營公交車輛已全部實現純電動化。到2020年,深圳還將實現出租車100%電動化。
這是我國邁向新能源汽車產銷大國的一個縮影。自2014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53萬輛。
然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車載動力電池將在未來幾年迎來集中報廢期。“我們分析認為,2018年之後,國內退役動力電池的規模將會快速上升。”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白旻說。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能夠提高電池原材料循環利用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規避廢舊動力電池給人和環境帶來的潛在危害。
一家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與過去含有重金屬、有毒有害的鉛酸電池不同,新能源汽車普遍使用的鋰電池對環境危害相對較小,電池中的銅、鈷、鋰等金屬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在市場機制調節下,廢舊的動力電池將會受到回收處理企業的青睞。“鋰電池渾身都是寶,不怕沒人處理。”
“經濟賬”不能簡單算,當心產業機遇變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