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近期,從股市到餐桌,人造肉這一概念不斷搶占大眾視線。
香港RightTreat公司正在計劃向內地推出植物豬肉產品,以填補內地市場可能產生的豬肉需求缺口。在大洋的另一端,美國人造替代食品公司BeyondMeat於5月2日上市首日成績亮眼,迅速引爆國內二級市場投資者對於“人造肉概念”的投資熱情。
那麼人造肉到底是什麼?人造肉市場到底有多大?未來人造肉是否會走向餐桌,成為肉類的替代品呢?
人造肉是什麼?
據了解,現在對於人造肉的劃分主要有兩種:一是清潔肉,也稱試管肉。是利用動物體內分離得到的成肌細胞或全能幹細胞,將其置於營養液中培養,以促使其形成類似肌肉的組織,其外觀、口感類似於傳統肉。另一種則是植物蛋白肉,或稱植物肉、素肉,即利用植物蛋白原料,主要是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來製作。大眾所熟知的素雞、素食餐館的“仿葷肉”、午餐肉、火腿腸等就是其產物。
事實上,國內早有人造肉公司,最頭部的包括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江蘇鴻昶食品三家,均有著超10年的行業經驗,產品包括素肉火腿腸、牛肉、素牛排、素東坡肉等。近日,香港RightTreat公司也計劃向內地推出其植物豬肉產品,以填補內地市場可能產生的豬肉需求缺口。
如今,“人造肉”上市第一股是美國公司BeyondMeat,該公司成立已有10年。起初,聚焦於冷凍雞肉的研究,後來逐漸轉向至“人造肉”研究領域。
BeyondMeat走的就是植物性肉類替代品路線,主要是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與普通的牛肉漢堡相比,該公司宣稱,其製作的人造肉漢堡能在生產過程中節約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以及46%的能量。
如今,人造肉漢堡已在美國主流超市銷售,其被標注為“看起來、烹飪起來、品嘗起來和傳統牛肉毫無區別”。
業內人士表示,人造素食等增加了消費者的食品選擇,但從營養價值來說,豆製品和動物肉類的氨基酸種類、營養性並不相同,無法代替。更為重要的是,以植物蛋白為技術路線的“素肉”產品價格高於傳統肉製品,BeyondMeat成立十年來也從未走出虧損狀態,怎樣盈利是一個大問題。
人造肉市場潛力巨大
從理論上講,人造肉有很多優點,包括解決糧食短缺危機;可以不用抗生素和添加劑的人造肉,也會更綠色更安全;生產人造肉時也可以按人類所需,生產出更營養更有利健康的肉類。早在20世紀末,就有人提出過生產人造肉來供應人類的飲食需求,隨著BeyondMeat上市爆紅,人造肉市場的潛力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BeyondMeat的個人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以及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等。美國另外一家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Foods也獲得了李嘉誠、比爾·蓋茨、谷歌基金等的青睞。
知名的投資機構Bernstein分析師AlexiaHoward表示,人造肉市場潛力非凡,未來十年僅美國市場就有望達到405億美元的規模。
MarketResearchFuture在近期發布的報告“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2018-2023)”中則預計,到2023年,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61億美元,其中歐洲市場將具有最高的增長率。
而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表示,未來10年,隨著新興企業在價值1.4萬億美元的肉類市場占據10%的份額,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可能會攀升至140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