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海外投資,弄到頭破血流的例子最近幾年不絕於耳:在沙特開展輕軌項目的中鐵,在西班牙有海上石油鑽井平台項目的中交集團,還有因為投資“黑石”被民間戲稱為“反向指標”的中投公司……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項目的巨額投資虧損,並不是出於戰爭等不可抗因素,其事後分析起來,總結陳詞總是“細節沒有考慮完善”、“被鑽了空子”、“風險沒有考慮周全”——陳詞濫調之間,百億美元灰飛煙滅。
虧損頻頻出現,無疑來自於一種缺乏監管下的“安全感”。首先,央企不怕破產危機,中鐵的負債率高且償貸能力差,但是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將其債券評級為“AAA”,因為素來國家會為最終債務買單;其次,央企的海外投資缺少監管部門和媒體的監督,這讓他們可以在賺錢時悶聲不響,在虧錢時可以想法從國內產業找補;其三,最近國務院國資委頒布的兩個“辦法”,雖然提高了央企在海外投資的風險度――拿一兩個負責人的前程來權衡一項工程,但這未必會阻擋一些央企盲目的海外投資腳步。
央企躋身海外競爭市場,這是體現民族企業實力的平台,但央企之所以稱為央企,因為是“壟斷了相關資源、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他們存在的首要意義是為中國人民服務,即使開拓海外市場,其宗旨也是賺外國人的錢來補貼中國市場。怎麼能這樣頻頻巨虧後還若無其事?
如今夏季到了用電高峰,中小企業不斷被提示“可能會被拉閘限電”。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在巴西和菲律賓市場大展宏圖,可他們在國外敢拉閘限電嗎?根據數據,國家電網名列2010年《財富》全球企業500強第8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可海外謀得之利為何不能反哺國內民眾,降一下電費?
房地產曾被責問“是否流著道德的血液”,相比較一些白手起家的民企房地產企業,吃民眾的、花民眾的、到海外耍風頭到頭來還要民眾買單的某些央企,是否該捫心自問:在流失著民眾血汗錢的同時,還有多少道德的血液?(時間:6月30日 來源: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