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南京官方針對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否認“南京大屠殺”一事一日內三次回應,先是駁斥、再是指責、最後是“斷交”。雖然中國公眾也對河村隆之的無知說法表達了不滿,但和以往不一樣的是,公眾也同時在反思南京訪日代表團的進退失據。
以前,如果某一個日本政客發表了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必然會激起一股反日情緒。但這次不一樣,中國公眾面對河村隆之的無知言論沒有著急上火,因為公眾認為到他不過是不顧外交禮儀進行個人政治表演而已。而無論是當時的顧左右而言他,還是此後一天內三次激烈回應,南京代表團的做法依據外交禮儀也無可厚非。但為什麼,公眾這次對南京官方的不滿甚於發表無知言論的河村隆之?
在會見南京訪日代表團時,河村隆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妄圖否認南京大屠殺。按道理來說,南京訪日代表團只需要有理有據有節地拿出歷史事實即可——比如張純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比如,中日韓三國合編的歷史教科書等。南京官方沒有選擇用歷史事實來對付河村隆之的謊言和無知,沒有與其在同一個邏輯上辯論,著實可嘆。
除了南京官方沒有採用事實駁倒河村隆之之外,公眾對其隨後的過激反應也不是很認同。因為,當公眾已經能理性認識日本政客的表演政治行為時,官方卻出於政治考量,假裝不知道。日本政客打了南京一巴掌,睡醒一覺後,南京官方滿地打滾喊痛。更何況,本來用事實證據就能立即駁倒河村隆之並讓其出醜的簡單事件,卻導致友好城市“斷交”,甚至可以說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