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在任廳長正在清華大學讀在職博士卻從未上過課的消息傳了出來。消息一出,輿情可觀。
對此,清華大學有關方面負責人證實,該廳長確實是法學院在讀博士生,但是,該廳長並非“普通博士”,而是“特殊博士”。所謂“特殊博士”,有一個專有稱呼,叫“論文博士”。
好一個“論文博士”,這可真讓公眾長了見識。在當下世代,還有什麼比“論文博士”更能標示大學的教育水準和道德認知水準?還有什麼比“論文博士”更能表現一些官員濫用社會資源的貪婪形象?還有什麼比“論文博士”更能說明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優秀高中生棄清華、拒北大而南奔香港、外赴歐美的真正原因?
“厚德載物”,這不是清華大學校訓裡的一句話麼?從清華大學對“廳長博士”的回應中,人們看到,有關解釋連厚道都談不上,更談不上“厚德”。相反,可稱得上“厚”之又“厚”的,應該是其他東西。例如,“論文博士”,“不是只有法學院才有,學校招收這種類型的博士也有二三十年了,其他學校也有。這是一個正常的招生類型”。再如,關於“廳長博士”,實際不只一人,僅“廳長博士”所在的“班”就多達“十來人”。
如此,按照上述邏輯,“論文博士”的正當性,是因為A:“不是只有法學院才有”;B:“學校招收這種類型的博士也有二三十年了”;C:“其他學校也有”。而“廳長博士”的正當性原因則相對簡單,那就是因為其所在“班”有“十來人”。然而,這是什麼邏輯呢?難道一件事情,幹的人多,幹的時間長,就自然具備正當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