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清華、北大先後允諾,將在北京地區减少高考招生計劃投放。然而,承諾卻與現實大相徑庭。據媒體報道,清華今年在京總擴招達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達33.6%,如此做法就是在挑戰30%的紅線。
早在2008年教育部曾發文,明確要求部屬高校和有關部門(單位)所屬高校要按照“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的原則編制生源計劃,在屬地安排計劃的比例“逐年逐步調整至30%以內”。 對於30%,被很多人視為部屬高校屬地招生的“紅線”,而清華大學宣傳部副部長的回應,在筆者看來就是托辭,“說一套、做一套”講法令人很反感,教育的不公平性彰顯無疑,如此看來,“生源質量好”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僞命題。
談到高校屬地生源質量好,這一點筆者不敢苟同,換句話講,各地的考生不會比高校屬地的考生差多少,這一點從各地考生與京城考生數量相對比就可見一斑。拿招考大省山東為例,今年報考考生人數為49.7萬人,而北京考生人數為7.3萬人;清華在山東省計劃招生87人,北大計劃招生72人;7月12日,北京今年本科一批錄取結束。其中,清華大學共錄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總擴招比例達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33.6%,錄取考生294人。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更好地接受優質教育,如今顯現出來的巨大逆差,難怪有8名律師甚至質問:在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的情况下,中央部屬高校究竟是全國人民的高校,還是屬地人民的高校?
在接近50萬名考生中選拔出159名,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在7.3萬人中選出589名;到底哪邊的生源質量更好,想必小學生都能算明白的一道數學題,到了大學教授的嘴裡咋就變味了呢,“生源質量好”究竟好在那裡,真是不得而知,突破30%的底線,反而是不爭的事實。
考得好不如戶籍好,諸如北京、上海的考生門檻到底低多少,這是不能回避的話題。在業內人士看來,頂層制度設計的缺漏也為高校屬地化招生留下了“運作空間”。如何讓“運作空間”更合理,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公平性,這是教育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至於生源的好壞,只有“貨比三家”,方知其結果如何,而不能用來掩蓋其擴招目的的托辭。(時間:8月1日 來源:荊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