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市場信心可能需要數十年,可毀壞這種信心可能就是一次醜聞。面對迭出的醜聞,面對“香港奶粉限帶令”,面對洋品牌奶粉,內地奶業必須將行業自律上升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正視從養殖到銷售的各方面問題,提高備受質疑的內地奶粉質量標準,把恥辱化為動力,把消費者的憤怒和不信任當做動力;否則,害人害己,自斷生路。
市場不會自動孕育行業自律,也不會自然滋生企業家的道德血液,政府部門的監管模式必須改革,地方保護必須革除。從“牛棚”到“餐桌”、從養殖加工到市場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設有“重兵防守”,農業、工商、衛生、海關、質檢、藥監等七八個部門負有監管職責,為何管不好一盒奶?相互推諉、扯皮是一個,更關鍵的是一些部門對問題奶企的地方保護,甚至藏匿著權力尋租、利益交換等腐敗行為。正如新華社所追問的那樣:“乳製品行業吸取三鹿事件教訓並改進了嗎?質監部門履行其義務了嗎?吃別人家奶長大,中國孩子的悲哀!”
因此,奶粉的安全管理必須改革多頭管理的混亂格局,明確監管責任,完善和落實問責機制,把食品安全真正納入政績考核,讓不盡責的官員付出沉重代價,而不是今天免職明天換個地方繼續當官;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提高違法犯罪成本,對不法企業建立黑名單,一票否決,永久性驅逐出食品行業。指望不負責任的奶企帶動地方經濟、提升政績,就像埋下了一顆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
周伯華局長的“飈淚”換不來民眾的信心。既然消費者信心不足已成為共識,也明確了從畜牧工作者、奶企到監管部門的責任,在信心比金子還寶貴的時代,內地奶粉欲重獲市場信任顯然任重道遠,必須動真格,拿出臥薪嘗膽、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時間:3月4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