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院士造假背後,還有多少秘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6 11:28:03


1月3日,複旦大學召開媒體通報會,邀請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回應其學生王宇澄舉報他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并就“仿造人工耳蝸騙取國家經費”的質疑做出解釋。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記者調查發現,其順利增選中科院院士的國產人工耳蝸發明專利,竟是簡單“克隆”自國外樣機。

  一個在醫學界、科學界都享有盛名的院士,被自己的學生舉報學術造假,而且言之鑿鑿,確實讓人大跌眼鏡。這起因師徒反目,情感糾葛引發的“突發事件”令科學圈受到強烈震蕩。

  王正敏院士最早被他的學生王宇澄舉報,是在2012年,復旦大學對此啟動調查並於去年8月形成了調查報告。報告認定其發表的幾篇中文論文中,有些論文內容高度重複,王的解釋是“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署名”。此外,王正敏編著或主編的《耳顯微外科》等三本書中,在未取得國外著作版權的同意下,掃描使用大量插圖且未注明出處,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學術規範。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的處理意見是:王正敏必須就編寫專著中存在的學術不規範行為向原作者書面道歉,並就院士申報論文材料中的不實事求是向中國科學院作出說明。

  2013年11月16日,面對媒體的追問,復旦大學又回應稱:經查未發現王正敏存在學術不端,但確有學術不規範之處。隨著央視的介入,使王正敏順利增選中科院院士的國產人工耳蝸發明專利受到質疑,院士造假事件被發酵。

  可面對這起科學界的巨大醜聞,很多方面選擇了沉默。復旦大學調查報告儘管認定其論文“高度重複”,事後又稱“未發現學術不端”,到底怎樣才算學術不端呢?中科院對此事明明知情,但對此如何處理,是否取消其院士資格,至今沒有明確說法。至於王正敏本人,更是對此事保持了緘默。

  事發之後,除了舉報人,其餘當事各方面都表現出了相當的“克制”和“低調”,這種突然間缺失了實事求是和科學精神的集體失語,讓人感到十分憂慮。在一向嚴謹的科學圈,為何就不能正大光明地正視這個問題?回答公眾諸多的未盡之問?

  比如,院士評選既然有其規範嚴格的遴選流程,為何對重複發表甚至連生活小品文章也被列入論文目錄竟沒有被發現?在院士評選中,難道存在“外行”評價“內行”的情況?

  比如,王正敏在圈內號稱“東方一只耳”,他在這個領域的貢獻也肯定不是吹噓出來的,作為一線醫生,一定要寫那麼多論文才能評院士嗎?這個評價標準本身是否科學?

  再比如,學生舉報老師,是出於學術正義還是因為關係惡化?很顯然,王宇澄舉報王正敏,主要是因為“我幫他申請了院士,他卻拋棄了我”,在相當一部分高校,導師不是“老師”,而是有利益糾葛的“老板”,這裡面是不是還有見不得陽光的秘密?

  一項投入數千萬元的發明專利為何能順利通過層層驗收,而不能發現問題?從專利到應用產品,有著多重複雜的流程,事關人的生命安全,為何這些環節被省去和忽略?最後買單的卻是王正敏呢?

  這些疑問,當然不是為王正敏開脫,而是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中國科學、學術領域以及高等院校存在的種種弊端。科學家缺乏科學精神,選擇造假、模仿,為了自身榮譽和財富,喪失基本底線,這些都是橫亘在科學領域的大山。

  此外,對科學家缺乏科學評價體系,對學術爭端缺乏第三方調查機制,這些針對科學領域的制度設計問題同樣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時間:1月3日 來源:重慶晨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