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2月21日電(記者 鄒麗泳)民進黨5月底黨主席改選增溫,親蘇學者董立文一席“北京有滅蘇計劃”,引發爭議。熟悉綠營政治生態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這凸顯出民進黨兩條路線的爭議,也就是民進黨到底是要選擇議會政黨走向執政,還是停留在使命型政黨、理想比執政更重要,路線爭議與兩岸議題息息相關。
面對兩條路線,陳儀深認為,如果民進黨想執政,領導人就要誠實一點,把路線說清楚,不要心裡想的是謝長廷主張,嘴巴說出卻是獨派愛聽的話,不敢得罪獨派。他相信,絕大多數民進黨公職都是政治務實派,以民意為依歸、視民意來調整自己的內部政策與對中政策。
站在遠處旁觀,陳儀深認為,民進黨領導人要誠實面對路線不同,勇敢說出自己的主張,不要亂扣紅帽子,現在黨主席才剛要開打,用這種方式是很不健康的做法。
民進黨主席5月底改選,現任黨主席蘇貞昌與前主席謝長廷都已表態參選,蔡英文還沒有鬆口。
陳儀深曾擔任民進黨“國大代表”、台教會會長,現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他指出,民進黨內部一直有兩條路線爭議,一個以謝長廷為代表,主張“議會政黨”以民意為依歸,視民意來調整兩岸政策或重大議題,例如提出“憲法共識”與“憲法各表”等比較溫和的兩岸主張,爭取2016重返執政。
另一個則是林濁水,是“使命型政黨”代表人物,林的看法認為,不必過度追逐民意,建立價值與精神最重要,即使現階段為少數,但經過不斷說服或選舉試煉,終會成為多數;例如台灣人認同就是由少數變成主流民意,台灣主體性亦然。這兩個對照組反映政治務實派與理想派的紛歧。
陳儀深認為,謝長廷是民進黨政治菁英裡面,有勇氣敢提出自己主張與看法的人,也是少數保有論述能力者,其他民進黨的政治領導人則是一直迴避敏感的兩岸議題、國家定位或是如何與中國共產黨互動等問題,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他說,謝長廷主張“憲法各表”,以憲政為出發來處理中國政策與民共平台,這裡面有務實有理想的成份,不贊成的人可以提出批判,也可以不贊成,但也要提出對策,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陳儀深認為,如果獨派不贊成,有沒有更好的做法,既不失台灣主體性,又能與中國共存,民進黨領導人也要誠實面對這些議題。
陳儀深認為,北京要消滅誰這種不健康的話就不用說了,操作中國牌很不健康、也是走回頭路,民進黨領導人不要再爭相扣紅色帽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