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0日電(記者 孫儀威 黃蔚)自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用“新常態”來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以來,“新常態”便成為了國內外媒體及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的對象。另外,即將於本月底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更是設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分論壇,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院尼古拉斯•拉爾迪與高盛資產管理業務前主席、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等眾多經濟學家將出席討論。那麼,“新常態”到底是什麼?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中國又該如何面對?
新常態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釐清“新常態”提出的背景。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速在波折中持續下降。從2009年第四季度的增速高點下降至今已持續15個季度,降幅接近40%。進入2012年後,增速下行態勢有所緩解,經濟增速在 7%-8%左右。與此同時,伴隨著GDP增速下降,經濟結構也出現重大變化。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投資,而服務業的占比和增長貢獻也均超過工業。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經濟運行已經發生階段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領導決策層便提出了“新常態”來概括我國當前的經濟運行狀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餘斌、吳振宇在《宏觀經濟》雜誌撰文指出,隨著經濟形勢發展和討論的不斷深入,各界對“新常態”的共識在增多。從影響面較廣的應用和權威闡釋看,“新常態”實質是說明我國將進入與高速增長階段不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符合後發國家追趕型增長的一般規律,是後發優勢內涵和強度出現變化後的必然結果,是追趕進入更高階段的體現。進入新階段,將經濟增長穩定在“常態”上。
用更通俗的話講,“新常態”中的“新”即指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沒有以前那麼快了,而“常態”則表示目前相對之前較慢的增速還將持續一定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