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立峯:社交媒體情緒主導 受眾不再理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11 00:33:49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中評社 杜博強攝)
  中評社香港11月11日電(記者 杜博強)談到新聞媒體,我們通常認為它的職責是提供客觀、中立及不帶偏見的資訊,讓社會中的理性人可以據此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然而,媒體真的都是沒有也不應該有情感表達的嗎?情緒化真的不利於做出理性決策嗎?似乎經常煽動情緒、引發共鳴的社交媒體越來越被廣泛使用,這是不好現象的嗎?普通媒體受眾又該如何應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日前做客大學通識教育部“通識沙龍”,以“媒體的情感動員”為題進行講座,解答了這些疑問。

  雖然一般理解中的媒體應該是客觀中立的,但李立峯認為,這並不代表媒體當中沒有也不應該存在帶有情感的表達。他舉例說,如果電視新聞主播在講述平安夜的慶祝活動時,表現得面無表情甚至神情嚴肅,觀眾也會覺得很奇怪;而在諸如大地震一類的災難新聞當中,觀眾又會期待主持人表情莊嚴肅穆,如果一如平常時毫無表情甚至面帶微笑,又反而于理不合。示威抗議新聞、選舉結果報道及體育賽事報道也大致都符合這樣的期待。

  李立峯指出,媒體內容中並不是完全不可以帶有情感,合理、恰當的情感與煽情的區別取決於情緒是否擁有事實基礎、是否合乎比例、新聞故事的類型以及情感對新聞故事本身的意義。

  大眾通常認為例行思考就是不帶感情的思考,那麼感情、情緒本身是不是負面的東西?李立峯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他指出,理性有益于人達致某個結論,但相應地,理性也可能不會驅使人行動,從而導致了不投票、不參與抗爭等行為。此外,不同的情緒也對人的思考方式有所影響。憤怒、滿足、開心等情緒讓人更加傾向於進行更直覺性的慣性/捷徑思維,憂慮的情緒則促使人進行複雜審慎的系統思維,而對於恐懼情緒會引發何種思維,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定論。

  在傳統媒體越來越式微的今天,通過熟人傳播的社交媒體似乎更受年輕人的青睞,也成為了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社交媒體是否相對傳統媒體更為情緒化?李立峯則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